李良荣 辛艳艳:从2G到5G:技术驱动下的中国传媒业变革
2020年09月30日  |  来源:《新闻大学》2020年第7期   |  阅读量:8104

(三)中间阶层崛起带来传播格局的三足鼎立

根据CNNIC(2017)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意见表达派”和“多屏低调派”是互联网新闻的高频度用户,在这两类群体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达到56.6%和54.1%。这样一批能灵活运用新型技术、丰富新闻表现形式的中间阶层成为网络信息生产的主力军。和“三低人群”相比,他们更关注新闻事实和深度,也具备更强的舆论影响力。中间阶层的崛起为传播格局的三足鼎立(李良荣、郭雅静,2019)格局奠定了基础。

其一,中间阶层重视民营媒体。4G时代,具有传播影响力的民营媒体有两类,第一类是以BAT为首的互联网机构在国家媒体融合的政策扶持下,大举向网络媒体进军。他们起步于2G向3G发展的时代,将新闻资讯版块纳入经营系统,积极推进内容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包括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百度、和讯财经、天天在线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第二类则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平台媒体和由资深媒体人转场创办的专业化垂直媒体,如梨视频、虎嗅网、钛媒体、好奇心日报等。这类媒体的优势是对市场把握精准,深耕商业新闻和科技新闻。

其二,中间阶层熟练运用自媒体。自媒体虽然是以个人名义创办的媒体平台,但背后拥有一支稳定的内容产团队,在运行机制上与传媒业无异。崛起的自媒体人有一部分是从微博、微信平台转场而来的大V、中V,另一部分则是商业资本扶持的新秀。自媒体的机构化运营是流量时代“关系变现”的结果,娱乐化、商业化、精确化、小众化的基本特征对应的是与权力、资本、技术、社会之间的嵌套与勾连(潘一凡,2017),不仅内容生产迎合中间阶层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品味,同时借助微信朋友圈这一半封闭的熟人网络,实现了高效的圈层传播。2018年,自媒体“兽楼处”发表的《疫苗之王》是国内首例由自媒体发酵的公共事务报道,揭开疫苗行业黑幕,引爆网络舆论,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公共事件。

在中间阶层崛起的过程中,对于传媒业来说,资本的力量也在凸显。中间阶层作为具有强劲消费能力的群体,争取他们不仅意味着主导话语权,更意味着蔚为可观的市场利润。因此,商业资本通过扶持民营媒体、自媒体,推销乃至炒作热点。随着资本效应的放大,传媒业内部开始分化。中央权威媒体(“人民系”“新华系”“央视系”)和部分省部级主流媒体(上报集团“澎湃新闻”等)为代表的头部媒体,在政策利好和前期积累资本的双重加持下,对内实现技术突破、内容建设、管理创新的全面升级,对外广结人缘,通过投资入股、合资共建的方式,与民营媒体结盟开始导流自媒体,开辟“人民号”“澎湃号”等。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综合实力较弱的副省级媒体和地市级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在硬件设备上投入大量财力,缺乏内容创新,无法实现自我造血,落于人后。

五、5G时代:下一个垄断时代的来临(2019—)

5G技术的优势在于连续广域覆盖、热点区域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这种能力将进一步激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新兴技术的场景应用,智能化和场景化将成为传媒业内容生产的核心理念。自2015年起,工业化和信息化部就开始了对5G实验技术的研发,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进入5G商用元年。

在此基础上,传媒业的竞争必然是高端技术与优质内容进一步融合的竞争。自动化新闻和公民新闻两相交汇,对于职业新闻人的挑战是巨大的,尤其是应对虚假新闻的制作与传播。人工智能、短视频、网络直播、大数据新闻和VR/AR新闻都可能为假新闻搜集素材,摆拍、人造现场等防不胜防,事实核查的难度也会加大,甚至难以核对。

但是,单凭政府部门的监管和网络用户的举报是难以实现网络空间清朗有序的。作为技术的推广者,每一个媒介平台都肩负着内容治理的责任和义务。以头部媒体、民营媒体为代表的平台,将在过去媒介融合的基础上,势必会利用技术或资金优势,寻找合适的业界伙伴,改良组织生态,实现向生态性平台的进一步跨越。在此过程中,传媒业全新的垄断格局可能也会在5G阶段真正形成。

(一)智能化与场景化:支配内容生产的两大逻辑

智能化发展以智能技术为依托,以信息传输和新闻报道为目的,以自动化生产、自主化学习为手段(李曼玲,2017)。5G技术的研发与试验,对于传媒业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在万物皆媒时代,体验人机共生的新闻生态变化。自2015年起,智能写稿机器人开始进入新闻生产领域,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路透社等利用数据智能系统筛选文章、核实新闻、处理突发新闻、帮助编辑审稿。国内,腾讯财经频道于2015年率先推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其后第一财经的“DT写稿王”、南方都市报的“小南”、新华社“快笔小新”、财新网“财小智”、浙江24小时“小冰”等智能写作开始运用于财经、体育、民生、时政、娱乐等新闻消息写作上(耿磊,2018)。

写稿机器人对于传媒业来说,最大的贡献在于节省人力成本,通过新闻生产的数据业务化提升效率。目前业界普遍认可,人工智能对于传媒业来说并非如临大敌,相反传媒业正在突破AI技术赋能自动写稿的局限,以闭环式的数据流动激发新闻生产的创造性。例如,2017年,新华社与阿里巴巴合资成立的媒体人工智能公司新华智云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1.0,之后又升级了以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6]为核心的2.0版“媒体大脑”,其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利用数据和算法打造一个“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的闭环反馈过程,既让线下的数据走向线上,又让数据回到业务的使用场景中,不断自我进化(傅丕毅、陈毅华,2018)。

场景化则是5G时代传媒业的另一个内容变革。以大数据和泛在网络为基础,人会变成媒介的延伸,不再有“媒介内”与“媒介外”,实际是虚拟和现实的合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媒介时代——“沉浸时代”(the age of immersion)(李沁,2017)。在场景化的逻辑里,更强调的是技术与人的融合,将人与技术的双重逻辑交织互嵌,通过这种方式,使技术叠加生物体的界面,打破实体社会网络与虚拟信息网络的屏障,即时性地穿越在分属不同网络中的各个系统中(孙玮,2018)。“沉浸时代”人们与新闻的接触方式不再局限于肉眼观看,化为身体的体验和感受,全息化、直播态的新闻产品将成为主流。视频化依然会成为5G时代主导的内容取向,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仍然将继续兴盛,全景VR直播、Vlog等新样态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占比也会日益增大。

(二)生态性平台:形成垄断的关键因素

5G时代是万物皆媒的时代,传媒业必须思考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更为完整的信息系统,使多元的传播主体(人和智能设备)在新系统中和谐共生,构造一个生态性的平台。这种变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通过集聚的力量,推动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将内容建设的根本与技术的支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要求。

这种变化是用户习惯决定的。根据2019年的一项定量研究显示,5G时代传统媒体的衰落比我们预想得要快得多。人们每天获取新闻信息的媒体从高到低依次是微信群(75.25%)、抖音(39.02%)、今日头条(26.61%)、微博(20.03%);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终端绝大多数来自智能手机(99.82);遇到舆情热点事件,人们也主要依赖微信群(65.21%)、抖音(33.02%)、微博(25.13%)、今日头条(23.72%)四大渠道获取。此外,对传统媒体来说更为致命的是,“微信群”因为属于强联系传播,用户对其新闻信息的信任度极高,70.25%的信任度大大超过了纸媒(15.61%)和电视(17.58%)(匡文波,2019)。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5G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已经被既有的平台型媒体所占据,对于传媒业来说,必须要持续深化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通过整合的力量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终端平台和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目前来看,对于传媒业来说,能够形成生态性平台的可能有以下三种:

第一,以中央权威媒体和部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省部级媒体,发挥平台优势和资金优势,对2G、3G时代发展势头良好的网站等进行联合重组,目标是尽可能集聚中间阶层这一网络主力军。目前,上报集团正在进行这样创新性的改革。2020年5月29日,上海报业集团与东方网宣布联合重组,实现上海主要新媒体资源向同一平台集聚。作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创新实践,可以视为是打造生态性媒体的重要实践。上报集团自2014年重组以来,凭借上观新闻、澎湃新闻和界面新闻等新媒体品牌,成功实现新媒体用户4.5亿的覆盖;而东方网的业务涵盖新闻发布、舆论交互、数字政务、技术运营等多领域,并在人工智能分发、算法技术的新兴业务上发展迅猛(施晨露,2020)。强强联合的背后是优势媒体资源在5G技术时代锻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转型。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