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民 王志刚:经济增速何以转正?
2020年09月14日  |  来源:《财新周刊》2020年第34期  |  阅读量:11324

图10:2020年工业:41个行业上半年增幅与一季度增幅之差(%)

(五)工业产品产量

投资品恢复好于消费品。2020年一季度,148种主要工业品中的44种产品同比增产,二季度增产的工业品增加到87种。二季度增产幅度较大的基本上都是投资品,如增产位列前十的产品分别是:水轮发电机组(151.07%)、大型拖拉机(98.03%)、燃料油(73.12%)、挖掘机(68.58%)、挖掘铲土运输机械(59.92%)、中型拖拉机(51.68%)、摩托车(47.25%)、载重汽车(46.5%)、集成电路(43.37%)、减速机(43.26%)。二季度相当一部分消费品及其原料的产量仍为负增长,有些产品减产的幅度仍很大,如葡萄酒(-50.71%)、照相机(-47.80%)、化学药品原药(-35.58%)、中成药(29.29%)、新能源汽车(-29.27%)、移动电话(-25.08%)、布(22.11%)等。

三、结论及经济政策应该关注的重点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断:

第一,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快速恢复,疫情冲击已经得到有效对冲,而且供需两侧及其内部结构性的恢复基础比较扎实,经济运行的规律决定了,三、四季度将持续恢复,且恢复程度提升,多数领域和行业可以恢复到正常增长,全年实现一定幅度的经济增长可期。

第二,经济恢复并不平衡,这是疫情这种特殊冲击下经济的本能反映。总体上看,供给侧的恢复快于需求侧;需求侧中投资的恢复快于消费,消费中非接触式消费恢复快于面对面消费,需求中进出口的恢复最慢,主要是国际疫情大流行的影响;供给侧中第二产业的恢复快于第三产业,工业行业及其工业品中投资品行业和投资品恢复快于消费品行业及其产品,第三产业中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和信息服务增长快于其他行业,抗疫情冲击的能力最强。

第三,供需及其各领域各行业恢复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但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长期性的结构性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将在后疫情时期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制约。如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制造业和民间投资不振,金融业在各行业中一枝独秀,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等。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促进供需平衡恢复。在疫情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供给先于需求恢复有其必然性,但供需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若需求恢复持续慢于供给,供给的恢复将会失去动力源。今后,既要继续推动复工复产,更要推动复商复市,特别要在“外防输入”的前提下,尽可能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恢复。促进供需良性循环,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第二,推动消费恢复常态。面对外部冲击时,往往会依靠启动投资恢复经济,这在短期是必要的,但投资最终是为最终消费服务的,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不会持久。要汲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教训,不要再出现应对疫情冲击后的“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目前的财政货币政策主要是激励供给和促进投资的,直接用于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的政策相对较少,如金融机构让利主要是对企业让利,还没有多少是对居民让利的。我们要形成的国内循环,主要是靠消费拉动而非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循环,所以财政货币政策应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对低收入者和失业人员直接发放消费券等,让消费尽快重回正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精准确定疫情防控的高中低风险单元,不应一个行政区出现一两个零星比例,就暂停一切活动。近年来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要深入分析成因,找出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