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光盛 金珍:超越拥堵——澜湄合作机制的发展路径探析
2020年09月04日  |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7期  |  阅读量:879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网站信息整理。

更深层次地看,澜湄合作并不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替代品”。由于这两项制度的成员一致,在合作领域、机制框架、运行方式和合作目标等方面相似或是重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被认为受到威胁。这不仅仅是一些域外国家的观察者的看法,湄公河国家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也对二者的关系表示了疑虑和担忧,认为二者将不可避免地展开激烈竞争。

实际上仅从目前这两项合作制度对地区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来看,就可以发现澜湄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有着较大差距。2016年在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提出设立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在此后5年提供3亿美元支持六国提出的中小型合作项目,设立100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和100亿美元信贷额度,包括50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和50亿美元产能合作专项贷款,用于支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项目。《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积极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和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相比澜湄合作还在探索构建稳定和可持续的多元融资体系而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显然更具优势,在2018年召开的第六次领导人会议上通过的《2022区域投资框架》规定了未来五年的优先项目清单,包含227个投资和技术援助项目,总金额约660亿美元。48此外,澜湄合作实施的项目多为试点性质、以早期收获为主,而长期性的、综合性的合作项目还没有具体实施,投入的资金也相对有限。这也表明澜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初始项目为澜湄合作提供了学习机会,随着澜湄合作的成熟其在地区治理中的影响力会不断增强。但是迄今为止,澜湄合作并没有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造成重大冲击和挑战,而是为地区治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应该看到,无论是澜湄合作的深入推进还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都面临如何应对国际和地区格局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如何满足域内六国向更高层次合作目标迈进,实现深度利益融合的现实需求。从湄公河地区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滞后,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要实现地区繁荣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仅依靠某一个合作平台的资金、技术和智力支持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多方协力共同推进。以两项制度都非常重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湄公河地区在新阶段的关键动力与推动地区经济繁荣的新增长点。但就湄公河国家基础设施现状而言,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不过仍然普遍水平较低(见表3),需要进一步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

表3 澜湄合作主要成员国全球竞争力排名(2019年)  

资料来源:Klaus Schwab,ed.,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9.pdf,访问时间:2020年4月30日。注: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是通过12项支柱下的103项指标,对141个经济体(未包括缅甸)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每项指标采取0—100分的计分制度,展示一个经济体距离理想状态或者“满分”竞争力之间的差距。

1 2 3 4 5 6 7 8 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