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前主流的民调方法而言,如果选民隐藏其偏好,民调机构往往缺乏有效的手段探查受访者的真实投票倾向,即使民调机构能够发现存在“隐藏选民”(例如通过问卷实验),也很难判定这部分选民的规模及其对选举结果的实际影响。事实上,该假说规避了对民调行业自身问题的深度剖析,导致只要出现民调误判,“隐藏选民”解释就开始风行。但该假说尚缺乏系统的实证支持,同时也无法解释反向现象,例如,在2017年的英国大选中,工党的得票率反而大大超出其选前民调,使得“隐藏的托利党选民”假说受到质疑。因此,“隐藏选民”并非解释民调失准的万能钥匙,对“隐藏选民”实际影响的评估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度依赖“隐藏选民”假说会造成对民调误差成因的反思受阻。
2016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的民调被严重低估,这似乎符合“隐藏选民”假说的构成要件,即特朗普极具争议性的候选人形象使得其支持者更倾向于隐藏自身偏好,这也就意味着存在大量没有被民调捕捉到的潜在的特朗普支持者(Shy Trump Voters)。当前,关于2016年美国大选是否存在“隐藏选民”的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如盖勒(Geller,2018)通过询问直接问题和间接问题的对比方式来检测“隐藏选民”,间接问题为“您周围是否至少有一位特朗普支持者,因为不想与那些反对特朗普的人产生冲突而不敢公开表达支持特朗普的意愿?”在1000个样本中,有55%的受访者声称自己身边存在这类情况。然而,在另一项通过问卷和列联表实验(list experiment)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中,科波克(Coppock,2017)发现在5290名受访者当中被问卷测出的特朗普支持者占比为32. 5%,而在更有可能自由表达真实意愿的列联表实验中特朗普的支持率反而更低(只有29.6%) ,研究者据此认为并不存在“隐藏选民”。
之所以出现上述矛盾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无论是直接问题还是间接问题,无论是直接问卷还是实验问卷,都是对特定样本群体进行的检测,不同样本分布和不同测试时间点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在特定测试群体里发现的关联现象很难直接泛化到整体。其次,无论何种形式的问卷研究都是基于访问对象的意见表达,这就陷入了以一种民意调查方式去检验另一种民意调查方式准确性的循环悖论当中,对“隐藏选民”现象的验证效应是有限的。
因此,探究民调失准是否受到“隐藏选民”效应的影响,应该更多地依托于问卷之外的非观念性(non-opinion)指标,如选民群体属性、经济社会变量等。通过厘清“隐藏选民”假说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制,从全国层面而非一个小样本层面出发,采用相对客观的选民人口学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对该假说的逻辑推演进行验证,有望获得更加稳健的验证结果。本文正是从“隐藏选民”假说的内在逻辑推演出发,通过从不同的州、不同的选民群体、党内初选、共和党候选人比较以及类似选举的民调比较等方面对2016年美国大选中的“隐藏选民”假说进行检验,并基于验证结果为民调误差寻找替代性解释。
三、“隐藏选民”假说的内在机理及其验证性分析
“隐藏选民”假说建立在心理学的社会期望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机制之上。社会期望偏差是指受访者为了迎合社会期待或者迫于外部压力而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做出符合“政治正确”的回答(King & Bruner,2000)。在选举中,候选人的争议性言行是社会期望偏差的触发因素,导致其支持者隐匿偏好,引发民调失准(Powell,2013)。在2016年大选中,特朗普作为一位非传统非建制的候选人,其在竞选过程中发表了大量极具争议性的言论,并在一系列重大议题上有着较为极端的立场和主张,包括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攻击墨西哥移民等,这些都不符合主流社会舆论的期待。在媒体大量的负面报道中,特朗普已与种族歧视、宗教歧视等负面标签相挂钩。“隐藏选民”假说认为,迫于群体压力和担心被贴上负面标签,特朗普支持者在接受民调访问时有意隐藏其支持特朗普的倾向,这些选民要么宣称自己支持第三党派候选人或不支持任何候选人,甚至说支持民主党候选人,然而当他们在匿名投票环境中可以自由表达真实偏好时却投给特朗普,导致特朗普的实际得票率高于选前民调。从上述推演可见,社会期望偏差机制和群体压力机制是诱发选民在民调中隐藏投票偏好的关键机理,即个体为了避免被周围群体所排挤而选择遵守团体的规范,并且选择性地修正自己的外在行为、态度和倾向,但在私密、匿名、安全的环境下仍坚持表达自己的真实偏好(Fisher,1993)。因此,对“隐藏选民”假说进行验证的关键在于考察所谓社会期望和群体压力多大程度上在选民身上起作用。接下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些机制的传导效能进行检验。
(一)验证 1:初选中的“隐藏选民”
根据“隐藏选民”假说,如果特朗普的支持者因为其争议性言行而在民调中隐藏自身的真实偏好,那么争议性言行与民调误差之间应该形成某种稳定的对应关系,并会同时呈现在党内初选和全国大选当中。从共和党初选开始,特朗普就发表了一系列争议性言论。一般认为候选人为争取出线,在党内初选阶段的言论立场会更加激进,相反在两党角逐阶段为争取更广泛的中间选民便会转向温和。各种迹象表明,特朗普在初选中的种种言论和行为更具争议性,因此按照“隐藏选民”假说,该阶段选民应当同样存在隐藏偏好的倾向甚至较大选时更强。随着选举时间的推移,“特朗普现象”更容易被理解为“新常态”,越往后选民越不用刻意隐藏自己的偏好,民调在正式大选时应更趋于准确。
根据“隐藏选民”假说,特朗普在初选中的实际得票率应该同样高于其选前民调,但事实是,初选中特朗普在各州的平均民调与其最终的得票率之间误差并不大,部分摇摆州的初选民调甚至高估了特朗普的得票率。如表1所示,在全美12个摇摆州中,共有11个州的大选民调低估了特朗普的得票率,但是在初选阶段,11个摇摆州中有7个州的初选民调反而高估了特朗普的实际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