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疫情冲击下的全球治理困境及其根源
2020年08月09日  |  来源:《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4期  |  阅读量:13274

五、结论与建议

新冠疫情冲击是一场整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它与国际社会面临的其他全球公害问题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在面临共同挑战时各国很容易达成国际合作,这是理性选择的必然逻辑。然而,自疫情暴发以来,各国间普遍缺乏合作,国际组织也在疫情面前表现出行动迟缓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关于如何解释抗疫合作之难现象,学界提出了一些回答,要么将合作之难归结为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权力竞争,要么归结为国家的制度傲慢,然而这些解释普遍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考察不同合作框架在抗疫合作中的表现,发现形形色色全球卫生治理合作框架之所以表现乏力,并非受制于大国竞争的权力政治,而是受制于复杂的国内政治。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当今世界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家手中,像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的国际治理框架仅仅是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并没有统一调配医疗资源和各种物资的合法权力,甚至对于疫情相关信息也受到不同国家态度的影响而行动迟缓。因此,国际卫生治理框架存在着国际合作与国内政治的脱节,迄今为止的全球化主要体现为经济全球化,商品、资本、人员、信息等已经实现了跨国快速流动,但医疗、教育、就业、监管等治理资源并没有确立起治理全球化,像WHO这样的国际卫生治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治理赤字”:经济全球化一条腿长,治理全球化一条腿短。此种“治理赤字”面对疫情的时候,就对国家治理能力和合作意愿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当一个国家治理能力较强,且与国际组织合作意愿积极的时候,疫情治理的效果就比较好,比如中国的抗疫成就。相反,当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弱,或者与国际组织合作意愿比较低的情况下,疫情治理的效果就比较差。

长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应对一些局部疫情的实践表明,这一“治理赤字”早就有所征兆。抗疫合作取决于医疗资源、信息资源和政策资源的统筹,然而这些资源均掌握在国家手里,造成了国际合作框架的治理能力赤字,尤其是没有建立国际联防联控机制,缺乏平时的演练。然而,面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这样的真正全球性的流行病,即便是经济发展水平高、治理能力强的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缺乏治理全球化的深度改革,或者表现出较低的合作意愿时,单靠一己之力也无法有效抗击疫情。诚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所说,“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冠疫情冲击引发的不是全球化的倒退(De-globalization),而是全球化的自我调整。展望未来,世界经济要想实现更好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相应发展,这要求推动从经济全球化到治理全球化的“深度全球化”(Deep Globalization)。深度全球化要求聚焦“治理赤字”,要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种治理挑战不仅需要利益观的调整,更需要价值观的调整。面对全球性挑战,坚定不移地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

(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教授)

1 2 3 4 5 6 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