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刚 吴思科:新时代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理念主张与实践探索
2020年07月24日  |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2004  |  阅读量:8403

2016年中国政府根据中东形势发展需要设立叙利亚问题特使一职,这是新时代中国与时俱进、积极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使解晓岩多次出访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参与建立金砖国家叙利亚问题特使协调机制,参加联合国叙利亚问题日内瓦会议、“阿斯塔纳进程”和“索契进程”等,并出席欧盟和联合国主办的“支持叙利亚及地区未来”布鲁塞尔国际会议[26],增强了中国在热点问题上的话语权。

(三)开展大国协调

开展大国协调是中国在中东安全事务中坚持多边主义理念的集中体现,中国历任特使都与各大国和大国集团保持沟通。中国在世界大国和中东地区大国两个层面展开战略和政策协调,强调大国应摒弃以往的“权力竞争观”,树立大国“责任观”和“贡献观”,即大国在中东安全问题上肩负特殊使命,理应作出主要贡献。

首先,中国积极与美、俄、欧、英等世界大国和大国集团加强战略协调。时至今日,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都建立了中东问题对话和协调机制。2018年12月,时任外交部亚非司司长邓励同欧盟对外行动署中东北非总司长真蒂利尼举行中东事务司局级磋商;同月,部长助理陈晓东同俄罗斯副外长博格丹诺夫在北京举行中俄副外长级中东事务磋商;2019年5月,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王镝同俄罗斯外交部中东北非局局长金夏克举行中俄外交部中东事务工作组磋商;2019年11月,翟隽特使访美,就中东局势和地区热点问题深入交换意见。[27] 2020年1月,陈晓东同英国首相国际事务顾问兼国家安全助理顾问夸里通电话,提议中英共同推动中东局势尽快降温。[28]中国在大国之间开展双边和多边协调,促进了大国之间的战略互信。

其次,中国积极与中东地区大国加强政策协调,为中国加强在中东安全领域的对话奠定了基础。2016年1月,中国领导人在访问沙特时指出,要加强双方在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多边机制中的沟通和协调。2019年6月,中国领导人会见伊朗总统鲁哈尼时指出,中方愿同伊方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的协调配合。[29] 2019年7月,中国领导人在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举行会谈时指出,双方将共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地区事务中保持沟通与协调,共同推动政治解决有关热点问题,为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作出贡献。[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31]通过前述两个层面的大国协调,中国在参与中东安全事务中构建了全球伙伴关系网。在有关伊朗核问题与巴以、也门、叙利亚、利比亚、索马里、反恐、难民、禁毒、公共卫生等问题的磋商与协调进程中,大国之间的合作基础得到增强,中国与美、俄、欧、英之间的战略对话机制日益完善,中国还与中东地区大国加强政策对话,在金砖、上合等框架下建立中东问题协调机制,并在亚丁湾护航过程中与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大国建立联演与护航机制。

(四)提供安全公共产品

中国在中东安全问题上主张运用综合手段,包括维和、斡旋、政治对话和安全援助等,积极提供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向中东提供公共产品的意愿下降,加上中东新的热点问题不断出现,中东地区出现了“公共产品赤字”。与西方大国部署军事基地、培养代理人、争夺势力范围不同,中国在中东部署有限的军事力量不针对任何国家,无意开展地缘政治争夺,而是为了提供安全公共产品,这有助于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中东安全。2015年3月,也门安全局势恶化,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也门亚丁湾海域,直接靠泊交战区域港口,安全撤离621名中国公民和279名来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新加坡、意大利、波兰、德国、加拿大、英国、印度、日本等15个国家的公民[32],向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安全公共产品。

新时代,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安全公共产品。2015年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33]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中东的维和行动并派驻1000多名维和人员,任务区包括:位于耶路撒冷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位于黎巴嫩南部哈尼亚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位于南苏丹的“联合国苏丹特派团”,位于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联合国-非盟苏丹达尔富尔混合行动”以及位于西撒哈拉的“联合国西撒哈拉公民投票特派团”。中国还以其他形式向联合国在中东的维和行动提供安全服务。2014年,中国海军根据联合国安排,为销毁叙利亚化武行动承担护航任务。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中国在中东和非洲之角执行反海盗、维护红海—阿拉伯海等海上通道安全、为各国商船提供护航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中国在中东“求同存异”理念的体现。中国呼吁域内外大国,尤其是资金雄厚的富国主动承担责任,把人道主义救援作为建立战略互信、开展安全合作的突破口。

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难民署、近东救济工程处等密切合作,积极为中东难民和战乱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救助。2016年,中国领导人宣布:中国向巴勒斯坦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并将为巴勒斯坦太阳能电站建设项目提供支持;中国再向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利比亚、也门提供2.3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提供3亿美元援助用于阿拉伯国家执法合作、警察培训等项目,帮助中东国家加强维稳能力建设。[34] 2018年,中国宣布再向叙利亚、也门、约旦、黎巴嫩人民提供6亿元人民币援助,用于当地人道主义和重建事业。中国还将同中东国家探讨实施总额为10亿元人民币的其他援助项目。[35]中国用实际行动说服有关冲突各方加强对叙利亚、也门等国难民和平民的经济救助,并在此过程中求同存异,逐步化解分歧。

1 2 3 4 5 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