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宇 谈商业模式:内涵是企业赚钱的逻辑
2019年04月11日  |  来源:复旦新闻文化网  |  阅读量:3304


记者:国内的创业企业近年来热衷谈商业模式?你对此如何评论?

王安宇:商业模式的内涵是企业赚钱的逻辑。这个话题权威人士做过很多讨论,我比较认同两位专家的说法。

第一位是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Christensen),他的观点是,商业模式就是做生意的方法。克里斯坦森提出了四要素模型,他认为,要建立一个商业模式,应该先回答好四个问题:首先,价值链的定位,也就是明确目标客户;其次,客户价值主张,你到底给客户提供了什么方案,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支撑体系,如何通过流程和资源来建立“护城河”,撑起价值主张。最后,利润公式,也就是如何赚钱的问题。

第二位是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Alexander Osterwalder),《商业模式新生代》的作者,他认为商业模式是特定实体,但是这个实体主要是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内部的运营结构、外部的合作伙伴网络、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实现这一价值所依赖的要素。他把商业模式分成九个要素,人们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只要把“九宫格”填好了,商业模式的雏形就有了,他特别强调结构化,这样操作性很强,但思想性比较弱。

记者:成功的商业模式,有没有一些共性的“公约数”?

王安宇:商业模式这几年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广义的商业模式确实有综合性的特征,让它显得像一个筐。但是商业模式在学术上有它的界限,或者是边界。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从近几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公约数”——

第一,提升客户价值;第二,新型客户关系的打造,其关键词是参与;第三,新业务的衍生,关键词是相关性,优先考虑与老业务相关;第四,生态系统的构建,把行业的参与者集中在一个平台上;第五,以交叉补贴为核心的收入来源探索;第六,计价方式的创新。

记者: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哪个更重要?

孙金云:根据这些年创业企业的规律,从商业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是一条重要的路径。技术驱动的公司能够增加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竞争优势,而不止关注于海量的本地市场。技术发展规律和路径可以与行业机会结合在一起。根据加特纳曲线的测算,未来二至五年可以达到高峰的技术,包括虚拟助手、深度神经网络、5G。未来五至十年内可以达到高峰的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区块链、物联网、生物芯片、碳纳米管等。需要十年以上达到高峰期的技术,包括飞行汽车、4D打印、自动驾驶、外骨骼、脑机接口、生物技术,这是市场对于未来重大技术趋势做的分析和预测。

当然,商业模式也很重要。比如,如今当所有人都在试图构建包打天下的平台时,恰恰给垂直领域创业者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在所有人做加法的时候,恰恰给了有心人做减法的空间——加法更多关注快速占领市场,减法是关注聚焦业务的同时,提升顾客对你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记者:在创新过程中,技术驱动和商业驱动,哪个更具优势?

孙金云:这牵涉到创新创业关注的领域和具体项目,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更多取决于企业面对的市场——它是更加依赖于技术驱动,还是更加依赖于商业驱动?如果这家公司更加依赖于技术驱动,比如新药研发、量子计算机研发等,就应该更多听技术的,专注技术创新。如果这家公司跟市场密切相关,技术研发是用于创意或创新,而非高密度研发,这个时候需要多听职业经理人的意见,努力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

记者:商业模式和战略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王安宇:两者都是企业高层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它们之间有区别。我可以用一艘船来做比喻,某一次的航行计划和这艘船的结构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航行计划、线路的选择肯定和这艘船的性能有关,而船的性能和船的结构有关。

商业模式就好比这艘船的结构,它由几部分组成,之间都有逻辑关系,这属于企业结构性的东西。商业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好比一艘船的结构被设计好之后,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变的。而企业成立后,想要实现哪些战略目标,以及怎样实现,去往何方,这就是战略的问题。


(本文来自《文汇报》2019年3月31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