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刚:中国外交“中东周”影响深远
2022年01月17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457

刚刚过去的一周,沙特、巴林、科威特、阿曼、土耳其和伊朗六国外长及海合会秘书长密集访华,阿联酋外长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通电话,标志着中东国家从集体“向东看”到集体“向东进”。新年“中东周”体现出中国与中东国家整体战略关系不断升温,中国中东外交行稳致远。

首先,中国支持中东国家以发展为优先任务。“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发动反恐战争,实施“大中东民主计划”,中东错失10年发展机遇;“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美国和西方国家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中东国家不仅没有实现民主、和平与繁荣,反而陷入冲突的漩涡,教派政治愈演愈烈,中东再次错失10年发展机遇。中东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各国的紧迫任务是解决发展赤字问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全球疫情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中东贫困、失业、粮食安全等问题相互叠加。发展问题不解决,安全红利就是一种奢求。中东国家把对华关系放在优先位置,就是希望抓住中国稳定发展的战略机遇,保增长,促就业,实现与中国的发展战略对接。第四次工业革命下,中东国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数字经济、5G技术、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和内涵式发展。中国与中东国家巩固合作存量,拓展合作增量,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体现。

其次,中国支持中东国家坚持战略自主。长期以来,中东被说成是“世界大国的中东”,被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附世界大国。无论二战前的英法,还是冷战时的美苏,抑或21世纪的美国,它们在中东的首要任务都是培养代理人,争夺势力范围。西方大国居高临下地对中东国家政治制度和人权问题指手画脚,一心想要改造中东,把中东纳入西方大国的发展轨道上,这实际损害了中东国家的战略自主。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欢迎中东国家自主选择政治道路。中国无意在中东与其他大国争夺势力范围,也不会去填补美国撤出中东后留下的所谓“权力真空”,因为中东的权力应牢牢掌握在中东国家人民自己手中。

最后,中国与中东伙伴关系超越西方的零和博弈。美国人为地把中东分为“温和力量”与“激进力量”,把不喜欢的力量全部推向对立面,贴上“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修正主义”标签。美国拉帮结派、输出战争甚至更迭政权,打破了中东原有的权力平衡,恶化了中东地区矛盾,导致地区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中国在中东倡导多边主义和集体安全,与中东各国均保持友好往来。通过务实合作,中国积极劝和促谈,呼吁中东国家求同存异、求同化异,以发展促合作,以合作促和平。中国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落实巴以“两国方案〞三点思路;中国参与联合国在中东的维和行动,通过外交斡旋缓和中东国家的矛盾与冲突。

总之,“中东”是西方的概念,体现出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中国与中东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旨在建立均衡、平等的互利共赢关系,不同于西方和中东的不对称依附关系。中国处于亚洲东部,中东处于亚洲西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中东国家伙伴关系再出发,有助于彼此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建立相互依存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作者是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