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中国与多边主义
2021年05月11日  |  来源: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所  |  阅读量:2549

中国人理解的多边主义是协商一致、合作治理、互利共赢。中国与欧洲对维护多边主义应该是有共识的,因为中欧都主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都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机构中协调处理分歧。推崇多边主义的大师鲁杰(John Ruggie)说过:“(多边主义)这一术语的定义意味着合作。”合作是中欧关系硕果累累的原因,也是未来继续合作的基础。

今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的特别致辞中重点向世界阐释了中国的多边主义立场,表示要“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始终遵守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的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

中欧之间已经构建起互相依存度比较高的复合型关系,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495亿美元,在新冠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运送了大量抗疫物资,为欧洲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电视上可以看到载满来自欧洲货物的中欧班列,让人深深体会到中欧之间并不遥远,双方有广阔合作空间。

今年3月我参加了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举办的一场关于“欧洲战略自主”的研讨会。欧洲面对中美紧张关系、大国竞争等新的国际环境,感到困扰和压力,“欧洲战略自主”是因应变化而出现的思想潮流。

我在会上感受到了欧洲人对与中国深化关系、增进了解的愿望,同时也意识到存在对中国有误解和分歧的问题。中欧由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难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应该就各种新问题开展对话,增进了解,避免在误解基础上做判断。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人类的启示之一是:在全球挑战面前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从历史的角度看,最大的遗憾是多边主义精神的缺位,大国乃至国际机制未能发挥足够的凝聚作用来调动国际抗疫合作。由此可见,中国和欧洲不应受到分歧的干扰,我们应更多聚焦共同利益,秉持多边主义精神,团结应对全球挑战。中欧需要建立更多沟通的桥梁,开展更多系统性对话,以冷静和平和的态度交流思想,增强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回望历史,人类推动多边主义的初衷是为了化干戈为玉帛,多边主义是为寻求和平而诞生的。现代国际关系形成之前就存在多边交往与合作的雏形,古希腊时期斯巴达牵头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核心的提洛同盟,被视为多边外交的早期形态。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多边交往形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制度等。但是,现代以维护和平和促进合作为目的的多边主义,还是诞生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建立一种能够调和国家间利益、终止战争、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多边机制。联合国的成立和联合国大厦门前扭结的枪筒,宣告了在国际社会依仗多边主义精神开展国际治理的共同意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冷战后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多边主义得到越来越多和有效的发挥,多边国际合作激发出新的活力,多边协商、多边合作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探索共同治理的主要方向。其间,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不少局部冲突得到控制,十几亿人成功脱贫,联合国宪章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认为,多边主义作为维护国际秩序和规范的基本范式,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

对中国人来说,现代多边主义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我们经历了从学习到接受再到坚决主张和积极实践的过程。伴随着中国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步步深入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开始接触和了解多边主义理念。例如在亚洲地区,我们从成为东盟对话国为起点,开启了多边外交和参与区域合作的进程。为了了解和学习多边主义概念和实践,我和同事们还曾专程到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开展访谈活动。

这些年来,中国陆续加入了各种国际多边组织,例如1986年加入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前身)和亚洲开发银行、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中国不仅成为以东盟10+1、10+3等机制为中心的地区多边合作的重要成员和活跃的贡献者,还开始主动设计和构建多边外交机制,例如组织和有效推进朝核六方会谈,举办上合会议和金砖会议,发起中国-东欧国家(17+1)多边合作机制等。在军事安全领域,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裁军会议,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中国非常重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等框架下的多边组织,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在事关全球发展的如经济恢复、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防范恐怖主义等多边议程上,中国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参与方和贡献方。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多边主义实践更加主动和积极,倡导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时,中国不仅努力控制和克服国内疫情,还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参加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和世界卫生组织框架下的协调工作,倡导人员和物资的便利化安排,帮助贫困国家缓解债务难题,向联合国维和人员捐赠疫苗[1],在气候变化领域承诺力争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等[2]。在短短4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对多边主义概念的认识和了解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行动上也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后来者,这个进步是很了不起的。

欧洲人重视多边主义理念,欧盟就是多边主义的产物,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成功和成熟的地区性多边主义范例。就像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前高级代表费代丽卡·莫盖里尼说的,“欧盟生来就支持多边主义,多边主义融在欧盟的DNA里。”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多边主义这个词以“ism”结尾,因此可以理解为属于“信仰”意义上的概念。牛津词典对多边主义的释义是“在多边基础上形成协议或条约的原则或者实践。”[3]大英百科全书更为具体地说明,这些原则是“参与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利益、传播互惠的承诺、旨在强制执行一种特定行为模式的争端解决制度”[4]。由此可见,多边主义不应是实现独家目标的手段,采用多边主义不能只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时甚至需要出让一定的利益,目的是通过利他和维护多方利益来满足更为宏大的利益需求。我相信,欧洲不希望多边主义成为任何国家谋取国家利益的工具,中国也不希望。

多边主义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的是平等、互利和开放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照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多边主义反对排他性和歧视性,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发挥全球和区域多边框架和机制的作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大国在推行多边主义理念时,尤其需要克制追求独家利益的冲动,应能更多考虑整体利益和平均需求。如果把多边主义作为一种信念,那么就不应该建立在特定政治制度或者价值基础之上,而应该是基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念。

当前,中美紧张关系对世界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欧洲在复杂形势下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中国和美国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要求欧洲国家选边站队,欧洲与中国和美国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无论如何选择都会伤及自身利益。而且,从维护全球体系的完整性角度出发,欧洲也有责任劝说和帮助中美克服和解决分歧,而不是扩大矛盾乃至分裂世界。

我很认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先生的观点:“多边主义才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中国和欧洲都是当前世界的重要力量,以开放的姿态开展双方都有需要的合作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我们应当坚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维护所有国际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的透明、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体系。中欧应在关系到全球共同未来的重要议题下积极开展合作。例如在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上,中欧应在疫苗的有效发放和世界经济、国际交往的安全恢复上协商合作。2020年9月中欧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决定共同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这些都将促进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

2020年人类经历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通力合作将是多边主义的胜利,中欧并肩前行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注释

1.据新华社报道:“3月15日电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15日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正式通报中国将向联合国维和人员捐赠新冠疫苗,优先用于非洲任务区。”网址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16/c\_1127214765.htm

2.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网址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652.htm

3. 原文为:“The quality of being multilateral; the principle or practice of forming agreements or treaties on a multilateral basis.”网址链接:https://www.oed.com/view/Entry/244227?redirectedFrom=multilateralism#eid

4. 原文为:“Those principles are an indivisibility of interests among participants, a commitment to diffuse reciprocity, and a system of dispute settlement intended to enforce a particular mode of behaviour.”网址链接: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multilateralism

(傅莹,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