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远 沈国兵 汤学良:推进“中国制造”对接“全球生产”
2018年08月29日  |  来源:解放日报  |  阅读量:3159

进口博览会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但一些制造企业可能在信息获得、参与意愿及战略眼光等方面存在“滞后”或“短板”。对此,有必要鼓励相关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各个省市进行更积极、更广泛的宣传推介。

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有与中国制造业进行离岸生产、外包合作等业务需求。进口博览会可以成为促进“中国制造”与“全球生产”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重要平台。为此,建议专设重要制造业产业集群展示专区。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举行。它清晰传递出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信号,向世界阐明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决心,必将进一步分享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对国内制造业而言,除了要做好对接来自国外优质产品的竞争之外,还有必要借此契机进一步消除与国际中间品、资本品及生产商的 “信息鸿沟”,降低企业的搜寻、筛选和采购成本。同时,要借助进口博览会,促进国内产业集群、下游企业与国际先进制造业的深度对接乃至建立合作关系,进而推动“中国制造”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生产链。


增加中间品展示比重

为深化中国制造企业和国外企业的联系与融合,有必要完善进口博览会的相关功能和设置。
第一,增加中间品与资本品展区比重。
目前,进口博览会以制造业企业为客户目标,相应展区范围包括消费及电子家电展区的配件外设和解决方案区、汽车展区的汽车零配件区,以及在智能和高端设备展区可能会有相应的中间品展区。这些制造中间品展区的设置非常必要,但总体上现有展区主要侧重于产成品的展示,针对下游制造业企业的中间品展区不多且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事实上,中国存在大量的制造性行业企业,每一个产业都需要进口中间品。因此,建议以相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为准,增加中间品的展示比重。
第二,加强省市、行业协会协同合作,推进企业参会与采购。
进口博览会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但一些制造企业可能在信息获得、参与意愿及战略眼光等方面存在“滞后”或“短板”。对此,有必要鼓励相关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各个省市进行更积极、更广泛的宣传推介。
第三,增设重要制造业产业集群展示专区,推进企业交流与合作。
全球生产链的建立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有与中国制造业进行离岸生产、外包合作等业务需求。进口博览会可以成为促进“中国制造”与“全球生产”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重要平台。建议专设重要制造业产业集群展示专区,以介绍中国的生产集群平台,促进国际制造企业对中国的了解。


拓展生产链多重收益

当前,国际贸易正发生深刻转变:从传统产成品贸易 (包括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逐步转向更为深刻的全球化生产 (又称为任务贸易、离岸生产和全球价值链)。同时,信息和通信技术变革带来远距离沟通成本的急速下降,使得生产过程可以被切割为若干环节,并在不同国家完成,以充分发挥国别的要素优势。
大量研究显示,中间品(包括资本品)进口对于“中国制造”崛起和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生产的全球化,也是全球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中获益的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后者分离出低技术需要的生产环节,专注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通常会获得更大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化生产显著降低了产品成本,产生的福利能够为全球所共享。
但是,美国简单地将制造业衰退归结为生产的全球化,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倾向。从指责中国操纵汇率、退出TPP到肆意挑起贸易摩擦,美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摩擦乃至对立愈演愈烈。对中国而言,逆全球化的本质在于限制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和递进,无疑会对中国制造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压力面前,我们唯有增加内功、勇于开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以进口博览会为舞台,增强与国际上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展全球生产链的多重收益,为抵消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作出贡献。


提升知识和信息流动

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是“中国制造”提质增效的唯一出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必然要“多线并行”。除了基础科技实力的支撑,知识信息的流动也不可缺少,包括效率信息、技术信息、组织结构优化、质量信息等。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信息流动的两个重要载体是外商直接投资 (资本品流入)和中间品进口。当前,从政策层面上讲,尽力排除中美贸易摩擦的干扰,借助进口博览会拓展本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对于持续汲取知识信息、实现“超车”具有重要价值。相关制造企业有必要通过进口博览会,提升“干中学”的能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