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刚:黎巴嫩的爆炸事件看似突然,实则暴露了其治理问题
2020年08月06日  |  来源:观察者网  |  阅读量:2616

当地时间8月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两起严重爆炸事故,震惊了世界。截至发稿前,爆炸已造成至少100人死亡,4000人受伤。许多国家元首都对黎巴嫩政府进行了慰问,并表示会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观察者网就此事采访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孙德刚先生,请他谈谈该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

【采访/小婷、徐俊】

观察者网:这次黎巴嫩首都爆炸事件看似非常突然,但根据媒体披露,可能造成这次灾难的2750吨硝酸铵已经在贝鲁特港存放了6年。我们也知道这6年黎巴嫩政局一直处于党派斗争、经济衰退的状态,这批硝酸铵6年无人处理,是否和黎巴嫩政府效率低下、管理松懈有关?

孙德刚:这次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暴露出黎巴嫩经济社会治理能力低下。2019年黎巴嫩因物价上涨,经济状况持续低迷,公共债务高企,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上街游行示威,爆发了所谓“阿拉伯之春”2.0版。2019年10月,黎巴嫩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向总统辞职,哈桑·迪亚卜担任新总理。但是,黎巴嫩经济仍然没有起色,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黎巴嫩旅游业遭受重创,复工复产步履蹒跚,加剧了社会矛盾。

黎巴嫩首都遭受爆炸后的街景 该图为BBC视频截图

观察者网:目前黎巴嫩国内局势如何,各宗教党派之间的斗争如何拖垮了政府的有效运行?

孙德刚:黎巴嫩逊尼派、什叶派和马龙派分别掌控总理、议长和总统职位,多年来三方围绕分权问题一直龃龉不断,加上黎巴嫩内战的创伤一直不能弥合,进一步加剧了各派之间的不信任感。政府权威不足,群龙无首,地方割据,导致内战结束后,黎巴嫩一直没有能力和精力恢复生产和生活,政府效率低下,近乎停摆,民生问题积重难返。尽管三派之间达成了脆弱的平衡,但是经济和民生问题不解决,黎巴嫩恐将陷入新一轮动荡。

观察者网:宗教势力对中东政局的影响深远,甚至操控政局。土耳其、以色列、沙特、伊朗都面临这样的局面,而且近年宗教势力有上升趋势。未来中东是否会在宗教斗争中越陷越深,原教旨主义和民族主义进一步抬头?

孙德刚:黎巴嫩乱局为中东地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提供了温床,大国纷纷在黎巴嫩培养代理人,使原本“东方巴黎”之称的贝鲁特沦为大国博弈的“棋盘”,黎巴嫩各派也沦为大国的棋子。高失业率、高债务、持续经济低迷加剧了各方之间的资源竞争,形成恶性循环。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组织也趁机进入黎巴嫩,浑水摸鱼。

观察者网:今年还有个特殊的情况是新冠疫情,疫情期间的封锁措施进一步重创经济,黎巴嫩镑贬值一半,引发民众不满爆发街头抗议。黎巴嫩经济一直在崩溃边缘,是全球负债最重的国家之一。黎巴嫩国内的政治斗争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孙德刚:近年来,中东地区主要国家纷纷提出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工业化、新能源、高科技等,以实现经济转型,加强政府治理能力。黎巴嫩由于长期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导致政治派别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更难以把整个国家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可以说,黎巴嫩长期未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黎巴嫩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经济和民生,但是各派之间的政治斗争,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受重视程度不够,并酿成了深刻的社会危机。

观察者网:爆炸发生后,以色列军方称“现在是超越冲突的时候了”,并表示将向黎巴嫩提供人道主义和医疗援助。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由来已久,从目前局势来看,双方是否有缓和的可能性?

孙德刚:从短期来看,各方围绕人道主义救援,能够缓和矛盾、求同存异,帮助黎巴嫩共克时艰。但是,由于地区大国在黎巴嫩的矛盾难以调和,从长远来看,大国在黎巴嫩的矛盾和冲突恐将进一步加剧。

观察者网:根据BBC的报道,黎巴嫩正面临着一场粮食危机。您认为接下来黎巴嫩政府会怎样处理粮食问题?

孙德刚:黎巴嫩国土狭小,耕地面积有限,粮食主要依靠进口。未来,粮食危机、新冠疫情、高失业率、债务问题和此次公共安全事务的问责等会相互叠加,考验总理的执政能力。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反对派会利用民众的不满,再次向政府发难,黎巴嫩会迎来一场全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

观察者网:以色列和周边国家的冲突一直不断,这背后少不了美国的操作。随着特朗普政府的全面收缩政策,美国会怎样继续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孙德刚:特朗普执政以来,将中东地区视为美国的包袱,大幅度减少对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援助,对中东安全事务的参与意愿下降,提供安全和经济公共产品的意愿下降,使中东多国经济和社会问题雪上加霜。未来,美国政府将采取“整体超脱、重点推进”的中东战略,将安全和经济合作的重点放在海合会国家和以色列等身上,加剧了像黎巴嫩这样动荡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