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龙:贯通“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中国学成为世界学问
2025年10月13日  |  来源:上观新闻  |  阅读量:323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要求“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一论断精准把握了中国学的双重维度与时代价值,为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相连、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汉学到中国学的历史跨越

         传统汉学的兴起有其深厚的历史源流与时代背景。16世纪,伴随耶稣会士来华,中国开始进入欧洲学术视野,传教士带回的风俗记述、经史译本等催生了早期的游记汉学和传教士汉学。19世纪,随着东方学在欧洲逐步制度化,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率先设立汉学讲席,围绕经典文献、语言文字和历史传统的研究渐成体系,奠定了传统汉学的学科基础。1814年,法兰西学院决定设立首个汉学教授席位,年轻的法国汉学家雷慕沙担任相关教席,标志着传教士汉学正式转型为专业汉学。

        中国学的兴起缘于二战后全球学术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凭借其学术资源与国际地位,成为全球科学和文化中心。大量欧洲中国研究专家和华人学者流入美国,使其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中国研究重镇。研究范畴也从历史文化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与国际关系,推动中国学走向跨学科、综合化的发展阶段。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是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型。传统汉学主要是关于历史中国的典籍、文化、语言等内容的研究,能否掌握和运用汉学,对于汉学家来说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能否看懂中文文献和资料。传统汉学更多运用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有时被称为“书斋里的研究”,传统汉学的重心在欧洲。美国的中国研究开始转向当代中国,研究内容更加广泛,更具有跨学科特征。中国学的英译名是China Studies,区别于汉学的英译名Sinology。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学之于汉学在研究范式上经历了深刻转型,研究边界和内容大大拓宽。

        二、中国学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其一,中国学发展呈现出日益显著的世界性特征。

        中国学的演进始终与中国同世界互联互通的深度广度紧密相连,中国学的当代转型在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现实背景下,正从区域研究转向世界学问。

        尽管传统中国学研究强国,如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其中国学研究力量和学术影响力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但与过去相比,整体实力处于下降趋势。在全球对中国认知需求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的中国研究,呈现出更为活跃、更为壮观的发展趋势。越南、泰国、巴基斯坦、沙特、巴西、阿根廷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纷纷成立中国学研究机构,有力说明了中国学正在成为世界性学问的新变化、新特征。

        其二,中国学当代转向更加突出关照现实的实践性特征。

        以往海外中国研究多是书斋里的学问,“经世致用”功能不足。中国学成为中国研究的主导性力量后,研究中国的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国专家聚焦中国当代发展,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学理分析,总结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及其启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智库从中国道路中探索发展新图景,西方智库则全方位分析中国各领域发展趋势。这种实证性、跨学科的研究强调理论必须立足实践并随现实调整,更利于摆脱既有理论束缚,重新理解现实中国。

        其三,中国学在学术演进中已变成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

        中国学的历史演进和范式转变,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也在方法运用上借鉴了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手段。二战后美国中国学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随着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学对历史文献梳理和分析的传统方法,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学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也更为显著。

        三、进一步推动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

        繁荣发展世界中国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中国学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学术桥梁,其繁荣发展直接关系到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各国学者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深入研究和交流,能够消除误解歧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客观认知,为不同文明和谐共生提供学术支撑。

        世界中国学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渠道。世界中国学的繁荣发展有利于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更好传播,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治理智慧,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世界中国学可以提供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智慧。世界中国学通过研究中国的发展实践和治理经验,能够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可持续发展、减贫降碳等全球性议题提供有益借鉴,为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进一步推动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关键在于本土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美欧等传统中国学研究强国,目前国内世界中国学研究还存在不小差距,本土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构建需要进一步加速,亟须用世界中国学概念统一海外中国学、国际中国学等纷繁杂乱的其他名称,在研究边界上形成与其他学科比较清晰的界定,并纳入更多中国学者基于国际比较的本土中国研究。只有统一学界共识,构建起比较完备的世界中国学体系,尽快成为国家一级或二级学科,世界中国学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也才能为后续引领海外中国学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

        世界中国学的繁荣发展应在国际传播交流上采取更可行更有力的办法。世界中国学不仅是关于理论的思考,也是面向实践的回答。中国认知、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的传播,是繁荣发展世界中国学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保守主义抬头的情况下,要采取更为可行的办法,用国际主流接受但又不失自我的方法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同时要采取更为有力的办法,建立本土更具权威的、面向全球的传播阵地,搭建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加深中外学者的思想交流。

  

分类: 国际传播 202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