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进上海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网络化布局
1.促进上海国际金融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企业“走出去”将产生大量的跨境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一方面,企业“走出去”将推动金融服务需求从贸易金融向跨境投融资、代理行关系、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综合性金融转型;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不完善,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定,企业“走出去”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金融风险对冲等风险管理服务。一是打造国际经营平台,推动国际金融分支机构“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较多、资金需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金融业务和分支机构布局,打造国际化经营平台,形成与当地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的互通。二是在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融资产品,丰富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开辟长期低成本资金来源。三是鼓励“一带一路”沿线优质外资企业在上海开展债权、股权等融资。
2.推动金融科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突显发展,我国在互联网支付、手机银行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领先优势,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多渠道、广覆盖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科技领先的经验交流。2015年,因看好PayTM在印度的发展势头,蚂蚁金服先后两次投资PayTM,融资金额过亿。除了PayTM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了印度的电商公司Snapdeal。目前PayTM主要发展印度市场,整个全球化的市场和理念都需要根据蚂蚁金服来协同。因此,通过推动金融科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带动当地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发展,增加新的商业模式,建立全方位场景化的服务,从而推进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网络化布局。
3.推进上海金融机构“走出去”,深入“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开展金融合作业务。随着实体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金融业“走出去”不断凸显。上海金融机构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上海应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走出去”深入“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开展金融合作业务。一是继续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上海发行“熊猫债”。二是在资本市场服务及交易所合作上继续探讨合作机制与寻求突破。三是引导优秀券商“走出去”,深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和城市,积极开展特色跨境业务,创新金融合作模式。
(三)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或地区人民币国际化
1.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计价结算。(1)有针对性地在海上丝路国家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完善银行清算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民币计价结算夯实基础。由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地理环境、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相比,具有更好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条件。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对电子商务的通关给予很多便利,激发了这些国家的企业和个人与中国进行跨境电子商务的动机和愿望。二是中国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指定了人民币清算银行,方便人民币计价结算,资金流顺畅。(2)在推进跨境人民币电子支付时,一方面,重点应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这些国家的跨境电商、电子支付体系基础薄弱,需要中国支援,这就给中国的跨境电子支付留出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可以抓住机遇,重点大力发展跨境电子支付业务,提高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使用比例;另一方面,需要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国家作为突破口。(3)鼓励跨境电子商务网站更多地使用人民币标价,营造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人民币使用环境。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网站,使用的大多是美元标价,直接使用人民币标价的比例很低。要使跨境电子商务网站将从现在的美元标价转向美元与人民币双币标价。一是跨境电子商务网站应当更多使用人民币标价,迈好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第一步。二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构筑良好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环境。三是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要与跨境电商结成战略联盟,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支付习惯来研发产品、提供服务,共同推动人民币结算,提高其安全性、效率和吸引力。从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标价,使人民币逐渐成为主要计价货币。
2.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既是人民币国际化必需的技术支撑,也是中国提供的全球公共物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中国的支付系统不论在技术先进性还是系统完备上,均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完全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跨境支付业务。2015年10月8日CIPS(一期)在上海上线运行,基本实现了CIPS规划的基础功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第二期将落户上海,这将更好地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用人民币直接到境外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有效的基础支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利用央行间货币互换协议,利用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优势,在风险可控范围之内承担对外汇兑、担保和外币融资等业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价格便宜、安全、高效的人民币支付清算服务,为当地支付清算系统与现有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机制实现对接提供方便,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一条高效、快捷的通道,有助于提升其他国家持有人民币、以人民币结算的意愿。
3.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成功经验在“一带一路”重点领域的应用。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融资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和地区的推广和应用。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本外币跨境融资的放开,使自贸试验区真正实现了连接境外、境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区内主体可根据境内外资金价格的不同,灵活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可从境外拆入低成本资金,贷款给区内企业用于生产经营;也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的方式,便利其从境外借款。将上海自贸区跨境融资经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广应用,有助于支持企业“走出去”可持续投融资的需求。二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方面经验的推广和应用。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自贸试验区累计发生人民币境外借款约304.3亿元,403家企业累计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为7704亿元。三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的推广和应用。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布了共65个金融创新案例,内容涉及跨境人民币使用(境外借款、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支付结算、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跨境并购融资、投贷联动、国际贸易融资、同业存单、大宗商品、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实现了政策上的突破,并具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用推广价值。四是FT账户在“一带一路”重点金融领域推广应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创设自由贸易账户(FT)系统,建立了“一线审慎监管、二线有限渗透”的资金跨境流动管理基础性制度,实现了跨境融资、跨境并购、金融市场交易等多领域的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其分账核算防止跨境、跨市场交叉性的风险传递,为创新试验提供了安全保障。推广FT账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确保金融创新能够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4.建设上海大宗商品区域定价中心,为“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以人民币定价创造有利条件。一是黄金国际板的经验,逐步将外国套期保值者和投资者引入境内期货市场。继2014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推出之后,2016年4月19日“上海金”的推出,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增加上海对外开放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商品的期货品种,推动上海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大宗商品区域定价中心。随着近期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应持续开展天然气、商品指数等期货品种研究,继续探索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上市。三是吸引“一带一路”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利用上海期货市场,鼓励和支持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对冲风险,为“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以人民币定价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