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40年中,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治理结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政府应该适时加以调整,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全球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女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深圳博物馆图)
首先,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离世界的技术前沿越来越近,从发展阶段上来说,已经从基于投资的发展阶段转变为基于创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动员和组织投资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早期促进投资的政策(如压低工资)会阻碍技术创新。在新的历史阶段,正如哈耶克很久之前就论证过的那样,更加分散化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会更好地加总大众的智慧,促进基于创新的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众的智慧如果充分发挥出来,其力量会是惊人的。
其次,中国这种发展模式的其他方面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如压低工资和降低资本成本的发展策略,加上其他一些扭曲政策,造成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给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加强版的东亚模式。中国组织和动员资本的能力远远超过当时的东亚模式,尤其是,中国政府控制着土地。这也造成了中国和东亚模式的一个重要区别:东亚模式下的经济体在经济起飞前,对土地市场进行了平等主义的改革,这种起点的公平有助于东亚模式实现共享式增长。
如果我们将目光再放得更远一些,经济史学家的研究表明,北美洲和南美洲经济发展路径的分野也是由于初始要素禀赋的不平等造成的。北美洲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的初始分布比较平等(以自耕农为主),这使得人们有积极性来投资人力资本;南美洲则刚好相反,土地要素的分布高度不平等(庄园制),这使得没有土地禀赋的群体在社会中的议价能力较低,缺乏投资人力资本的激励,经济没有从基于投资的发展阶段转变到基于创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两者之间的发展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最新的经济研究也表明,在经济追赶阶段完成之后,“亲商的”(pro-business)发展战略应该适时转变为“亲劳工的”(pro-worker)发展战略,由于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有助于经济顺利地从基于投资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基于创新的发展阶段,这种转变也是中国的社会改革政策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再次,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近的一些经济学研究表明,中国这种“将价格做错”的发展策略,虽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便宜和丰富的产品,改进了消费者的福利,但也给世界很多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冲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当前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了。
最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在巨大的外部需求缩减的负面冲击下,中国的GDP增速开始下降。2008年之后,中国推出了 “四万亿”刺激方案,这种刺激方案以银行贷款的方式进入了地方政府和企业,这些部门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同时,过去十多年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加剧了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债务问题。债务问题在短期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12年中国的GDP增速从两位数步入个位数,这一年中国的利息支付总额也正好超出了名义GDP的增量,这意味着中国在宏观经济层面已经出现了债务积压问题。经济增速下降与债务积压两者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是中国经济短期内要面临的挑战,中国要避免日本式的资产负债表式衰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可能也与近年来中央政府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员中淡化GDP指标有关。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如何激励地方政府官员也是中国的政治治理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从中长期角度而言,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治理结构,可以解释中国迄今为止的成功,同时也蕴含了中国未来改革的空间和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离世界技术前沿越来越近,学习和模仿的潜力越来越有限,中国正面临着从基于投资的发展阶段向创新的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历史时刻;同时,随着市场的越来越完备,前期最优的治理结构和发展策略需要相应的调整,中国也面临着从“将价格做错”转变到“将价格做对”(尤其是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的关键历史时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经济转型和发展是一个从“此岸”(市场不完备、生产率低、人均收入低)到“彼岸”(市场完备、生产率高、人均收入高)的过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和艰巨的历史任务。过去的40多年中,甚至是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和人民大众为此流血流汗、思考践行,使得如今中国的面貌已经大不相同。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此岸已远,如何到达彼岸?本书荟集了我们对于中国40年经济改革的思考和展望,从多个角度来反思中国经济改革的过去,剖析中国经济改革的当下,并展望中国经济改革的未来。我们将此书献给伟大的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是为序。
(张军,复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永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