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纯 强皓凡:中欧产业差距变化及其经济成因剖析——基于产业国际竞争视角
2020年10月23日  |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阅读量:11244

相比上下游产业的联动促进,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更加显著。金融发展是一国产业成长、升级和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因素,影响一国经济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由于技术型产业研发与生产的不确定性与长周期性,外源融资依赖度往往更高。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降低技术性产业的融资和运行成本,促进资金、资源与创新技术融合,还能为其顺利应对经济危机冲击与需求萎缩提供外源融资支撑。以私营部门获得的国内信贷与GDP之比来看,自2008年以来我国这一比重持续走高,反映出我国金融发展水平提升较快,而欧盟在欧债危机后持续走低,尤其英国下降明显(见图5)。

图5 2001~2017年中欧金融发展水平比较(私营部门获得的国内信贷与GDP之比)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FS.AST.PRVT.GD.ZS,访问时间:2019年7月1日。

4. 规模经济多方位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着全球范围产业集中度屡创新高,以并购重组、系统整合为特征的“全球商业革命”日渐兴盛,无论是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还是金融业的集中都有加剧之势。与中国产业集中度的明显提升不同,自2000年以来,欧盟产业集中度相对稳定。据彼得森研究所(PIIE)数据,以营业收入为参照标准,中国在2006年拥有36家全球1000强公司,2014年上升至136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另据世界银行数据,2008年时250人规模以上企业,德国为4170家,中国为3188家,至2016年时德国的数据是4408家,而中国达到了9631家。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企业规模扩大和数量减少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企业间市场交易频率,更有利于企业间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提高了违约等行为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在面临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全球政经环境快速变化带来的风险时,具有更强的风险抵抗能力。而以创新视角来看,熊彼特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其提供研发资金和克服巨大研发成本的能力越强,从而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即大规模企业更具创新性。有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与企业规模呈显著正向关系,竞争性寡头主导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改善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经济规模扩大还有利于资本和技术水平的扩散与深化,进而使资本和技术在特定领域形成集聚。这也是法德等国欲借助国家力量打造龙头企业的产业政策,以提升欧洲产业竞争力背后的逻辑所在。

四、 产业差距变动下中欧关系走向合作与竞争共存

随着中国与欧盟产业差距的日渐缩小,过去以合作为主基调的双边关系会越来越转化为合作和竞争共存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激化为以竞争为主的竞合关系。在全球经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背景之下,中欧双方求同存异、产业协作发展,方为符合中欧利益的最优解。

首先,欧盟产业的存量优势仍处领先地位,中国在诸多方面仍需学习与借鉴。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尽管欧洲产业竞争力显现疲态,但其工业实力强劲,在多个领域的全球市场中依旧领先,在价值链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如在欧洲国家普遍“去工业化”背景下的德国,以一系列国家战略提升自身产业实力并带动欧盟工业复兴,工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上升。2018年,德国工业增加值在总增加值中占23.4%,明显超过欧盟16.5%平均水平。目前,德国在汽车、金属、化工、机械设备、光学、医疗器械、军工、航天、3D打印和绿色科技等工业领域仍处全球领导地位。有实证分析表明,中德产业在战略性优势产业和产业技术关联度方面存在显著国别差异,这为推进两国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具体而言,中国虽具有产业规模优势,但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优势产业以中间产品型制造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于德国更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金融、软件、信息服务、中介等产业。一方面,双边制造业合作可以推动中国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端转移,服务业合作可以促进产业智能化,特别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有助于欧洲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苏;另一方面,技术合作可以调动双方优势资源,联合攻克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可以肯定的是,中欧之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而非完全对立的关系。中欧间良性竞争可以激发创新与市场活力,带来更多的双边合作机遇,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其次,在单边主义盛行、全球经贸合作震荡的背景之下,中欧拥有相当一致的利益诉求。欧盟在《欧中战略展望》中,首先肯定了与中国“伙伴”关系的定位。自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在经贸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欧盟连续15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为双方带来了切实的经济利益,也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对欧不断扩大的投资更直接促进了欧盟经济增长与就业。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为例,中国企业投入资金、技术和装备后,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从2010年全球第93位跃升至2017年第36位,为希腊创造了3100个就业岗位,每年为希腊增加约3.37亿美元生产总值。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贸易争端,不惜将关税大棒挥向传统盟友欧盟,在钢铁、汽车、农产品、能源多个产业对欧盟进行制裁,欧盟“赖以生存”的多边贸易制度体系一再受到威胁。而中欧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加强气候治理、国际防核扩散等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在不同层级和领域建立了70多个交流机制,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对话。在中美、欧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欧双方更应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制衡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为双边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三,求同存异、加强合作、扩大开放一向是中国奉行的立场和行动方向。中欧经贸依存度高,贸易互补性强,在很多领域已形成产业内贸易格局,能源合作、数字经济、绿色科技等领域有望成为新的合作增长点。然而,中国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免被欧盟视为对其引以为傲的软实力的侵蚀和挑战而本能地加以排斥和贬低。针对欧方对与中国合作的忧虑和诉求,不仅中国领导人一再表达了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坚持改革开放的立场和决心,而且在具体改革实践中逐项落实:中国已建立十多个自贸实验区,制定了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放宽了保险、银行等行业准入限制,建立并完善了知识产权、海关等方面的制度与法律。2019年新通过的《外商投资法》,允许外商独资,重申不强制转移技术等,回应了欧方的关切,为欧盟对华投资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保障。中方不仅在16+1峰会上邀请欧委会等欧方机构与领导人参加,还将举办27+1对话会,努力消弭欧方的疑虑。

1 2 3 4 5 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