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从构成创新平台生态的不同参与主体出发,Eisenmann等(2009)[19]、Eisenmann(2008)[29]提出了一个更加综合的平台战略分析框架,特别地,他们对平台提供者和平台所有者的区分对准确理解平台竞争策略至关重要。他们提出,一个平台生态包含了需求端用户(demand⁃side user,或最终用户)、供给端用户(supply⁃side user,多数学者称之为互补品提供者)、平台提供者(platform provider)和平台所有者(platform sponsor)¹四类主体。其中,平台提供者是为需求端用户和供给端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技术载体,而平台所有者是掌握平台的经济所有权、从而能够决定谁可以参与该平台生态的主体。例如,谷歌(或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是安卓系统的平台所有者,而基于安卓系统的手机制造商华为、小米等是安卓平台的提供者。一个平台可能有多个平台所有者,如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曾是塞班系统的所有者;一个平台所有者也可能有多个平台,如微软公司有Windows操作系统和IE浏览器等多个平台。Eisenmann等学者的贡献在于,其他研究者仅强调了平台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是一个连续变量,但多数学者都忽略了平台的开放抑或封闭都是相对于特定主体的,而Eisenmann等人强调了针对每个主体的竞争策略都可能是开放或封闭的,因而平台竞争策略是多个维度的不同开放程度竞争策略的组合。
1 有些英文文献直接使用platform owner一词,如Garcia⁃Swartz等(2019)[30]。本文据此将platform sponsor意译为“平台所有者”。
总体上看,基于创新平台竞争策略类型和创新平台参与主体提炼的分析框架更加追求分析的完整性,而基于竞争策略效应提出的分析框架则更加关注理论的一般性。
四、研究的主要议题及其发展
本文受Eisenmann等学者的启发,将创新平台的竞争策略分为针对最终用户的竞争策略、针对互补品的竞争策略、平台提供者层面的竞争策略和平台所有者层面的竞争策略。这样的分析框架不仅全面容纳了创新平台竞争策略的所有重要议题,而且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各个维度的交叉和战略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但考虑到创新平台针对最终用户的竞争策略与交易平台并无本质差异,且该领域的研究发现也相对清晰,因此本文仅对互补品竞争策略、平台提供者和平台所有者三个维度的竞争策略进行梳理和述评。每个维度的竞争策略研究所聚焦的核心理论问题和竞争策略逻辑可以用如图1所示的分析框架图概括。
图1 创新平台竞争策略的分析框架
资料来源:本文绘制
1. 互补品层面的竞争策略
互补品和最终用户一起与平台企业共同构成一个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规模、多样性和网络结构对创新能力具有影响,其中,网络规模(Gallagher和Park,2002)[31]和网络多样性(Soh,2007)[32]都有利于提升平台生态的竞争力,而“中心-外围”网络结构——即创新生态中有一个高密度连接的核心,且处于核心层的少数参与者具有低密度连接的外围,处于核心层的多数参与者仅与一个核心连接——有利于平台创新(Capaldo,2007)[33]。因此,平台企业总是试图通过有效的竞争策略来扩大互补品的数量和多样性,并与互补品建立特定的交易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平台生态发展的网络结构。例如,英特尔会派技术人员对有潜力的互补企业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援(Gawer和Henderson,2007)[5],2007年以后脸书公司开始通过开放用户数据激励第三方企业和程序开发企业基于自己的平台开发游戏和其他应用,又如在电子游戏厂商开发下一代产品时通过与游戏软件开发商共享开发工具来降低其在新一代平台的学习成本,以提高互补品的黏性(Ozalp等,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