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成:美国著名智库对 “一带一路” 的认知分歧与美国对华多重身份定位
2018年08月23日  |  来源:海外汉学研究  |  阅读量:9660


(一)发展本国经济、推动全球发展

“一带一路”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侧重互联互通,很多美国智库分析家准确地把握到了其侧重于发展经济的内涵。一批学者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关切”是经济,“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都是围绕着经济连通而构建的”,“反映了中国的全球经济需求”。其“主要被设计出以推进中国的经济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工具”。很多学者认为,“(‘一带一路’)首先是一项经济性运动,旨在满足重构中国经济和提振出口的需求”,是中国“促进经济结构再平衡和拉动缓慢增长的经济的中长期战略”。


还有一批智库人士认为“一带一路”是贸易/投资倡议,认为“中国期望在欧亚大陆建设一个基础设施网络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在这些分析人士看来,“一带一路”是“到目前为止史上最大的经济支出计划”,“是一个贸易和基础设施网络”。既是“一项大规模贸易和基础设施发展项目”,更是“中国最具雄心的对外投资和贸易项目”。


个别分析家也提到,虽然“一带一路”可能有战略意味,但“一带一路”的经济目的大于政治目的。有学者更是直接指出,“北京的首要战略关注点是与能源和基础设施相关的投资,而不是安全关切。”大西洋理事会主席乔恩·亨斯曼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有较强的地缘政治成分,但其最主要的还是由关键性的经济目标驱动即开发中国的落后地区、释放中国的工业潜能。”阿斯彭研究所专家认为,“虽然‘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有美中全球竞争的影子,但是其最核心驱动力量是消耗国内的过剩产能。”至于美国政策界为何高估“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影响,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主任盖尔·卢福特在大西洋理事会关于“一带一路”的会议上给出了解释,他认为,美国总是习惯于从地缘政治视角看问题,而与之相反,中国则倾向于立足于地缘经济来思考问题。


(二)制衡美国霸权、塑造外部安全环境

作为霸权国,美国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担忧日增,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非常警觉,因此,很多美国智库人士更愿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理解“一带一路”,认为发起“这些倡议的真正目的是安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填补权力真空。在一些智库人士看来,特别是当特朗普政府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时,美国经济霸主地位“行将终结”,只有中国才能填补美国经济霸主退位后的“空缺”,而“一带一路”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还有学者认定“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旨在“替代日益衰退的美国的国际主义”,意在填补美国领导力衰退留下的“领导力真空”。这种心态偏执地认定“一带一路”旨在“东半球取代美国的影响力”,孤立其他崛起大国,错误地认定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欧洲和美国发送一个信号,表明自己希望在亚洲被视为一个超级大国,理应得到欧洲发达国家一样的受尊重地位。”


第二,回应“亚太再平衡”战略。很多学者认为“一带一路”直接针对的是美国早先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例如,威尔逊中心的尼古拉·卡萨里尼认为,“从地缘战略的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是中国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的反应。”还有智库分析家认为,“一带一路”通过拓展海外能源进口渠道和路线,可以有效摆脱中国对单一海上能源运输通道的依赖,避免美国第7舰队在紧急时刻对马六甲海峡的封锁和控制。海军分析中心的摩根·克莱门更直接指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与经济关系能够为中国提供机会,以摆脱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以来对中国日渐增强的遏制和封锁。”


第三,平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一些学者也认为“一带一路”是为了平衡美国奥巴马政府发起的TPP,这进而威胁了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地位。新美国基金会等智库专家直言,“‘一带一路’是力图超越美国TPP的努力”,“‘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版的TPP”。他们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等,试图“绕过和颠覆”如亚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美国主导下的国际金融管理机构,而“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巨额资本和金融支持,“增加了北京的经济和金融吸引力,从而削弱了美国对于亚洲商业和贸易未来的掌控能力。”


当然,也有美国智库从较为积极的角度看待“一带一路”及其与美国的关系,例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任若迪在接受国会听证质询时认为,“‘一带一路’是个好主意”,将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美国“不应该也不能够阻止这一倡议”,美国应加强参与度,并鼓励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大西洋理事会最新出台的报告则认为美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收益要大于成本,美国应该积极参与,进而从内部影响其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报告认为,当中美之间其他的合作平台失效时,“‘一带一路’仍可提供一个新的合作平台,进而稳定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