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和:互联互通世界的治理和秩序
2017年09月20日  |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  |  阅读量:18275

五、倡导和谐共生的国际政治文化


国际政治文化体现了规范国家间关系的那些共同价值。培育国家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国际政治文化,对治理和秩序来说具有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意义。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生态往往孕育出什么样的国际政治文化,健康积极的国际政治文化对国际关系发展又会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近代国际关系中充斥着殖民主义文化、社会达尔文主义、强权政治文化,强国随意损害瓜分弱国,大国关系维护依靠尊重各自的势力范围,秩序的更替伴之以弱国土地的补偿,通过对外战争以及战败国赔款获取本国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不平等条约巩固宗主国殖民地体系成果,所有这些都被当时的国际政治文化视为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文化在向进步的方向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新兴独立国家的群体性涌现,特别是主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防止侵犯国家主权独立的禁令性规范。二战以后,虽然尊重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国际政治文化基本确立了,但是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国际政治文化依然很远。冷战将世界带入一个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强化了对抗性国际政治文化,冷战时期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思维至今对很多国家的世界观仍然有影响。

一个更加进步的国际秩序体现了国家间平等、信任、尊重、团结、和平等价值规范,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国家间规则和规范,就代表了这个时期国际秩序中的国际政治文化,对此其实有很多简单的判断标准,例如对各自价值和制度的尊重、大国不欺负小国而小国又不为大国所用、政府对外承诺的稳定性、各国面对共同问题能够合作相助、不威胁或威胁使用武力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等。当代国际关系中基本形成了维护良好国际秩序的文化规范,对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这是国际关系长期进化的结果。

当代治理和秩序在文化层面碰到的一个新的问题,是随着各国之间人员往来的增加而出现的文化沟通和理解问题。各国及其人民在互联互通中逐步萌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但是各自在彼此认知、理解、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态度上,亟须向更高的文化交流格局迈进。文化交往本应起到增进相互了解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能遵守文化交往中的一些规范,文化交往很可能变成猜忌、歧视和讨伐。冷战时期出现的文化冷战就是一个例子。在对抗式大国关系模式中,文化成为大国对外交往的一个工具,从不少现在流行的那个时期产生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作品中都能看到文化冷战影响的因素。在社会信息化时代,媒体在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在对外部世界进行报道时,如果缺乏必要的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以所谓的言论自由为借口,出现对他人具有偏见、歧视、贬损性的报道,很容易引起社会冲突。

国内秩序的运行是建立在一个接近同质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基础上的,但是国际秩序显然建立在一个高度异质和多样性文化基础上。多样性是世界的一个基本面,建立一个包容和尊重差异的秩序比试图强求建立一个定于一尊的秩序更有意义。这也是思考国内秩序和国际秩序的两个不同前提。因此,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文化交流规范的确立就变得很重要。如今对多样性的尊重不仅在国内社会,在国际社会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规范。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们要防止走向极端,也就是将尊重差异和多样的多元主义变为不分善恶是非的多元主义,将明显错误的思潮和行为以尊重多元主义的口号予以包容和宽容,如此下去,无论是国内社会还是国际社会,都将会因为失去主体而变得涣散。

良好的文化交往对国际关系是个重要的支撑和补充,合理的交往规范和目标是在相互尊重中促进彼此的理解,尤其是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升对世界的理解能力,从而形成更开阔的认识格局。因此,交往除了获取外部世界的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提升对世界的理解能力。这是互联互通时代各国面临的国民的国际观或者世界观教育问题。一个国家不因为其大,其国际观就一定开阔; 一个国家不因为其小,其国际观就一定狭隘。在世界面临的共同的和平问题上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治理上,各国对这类问题理解程度的深浅有时决定着其立场和行动。进一步来说,每次国际秩序调整的时候,那些引领性的国家都是在对世界问题独特深刻理解基础上,通过为世界贡献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而引领世界向新的方向发展。

1 2 3 4 5 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