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令 潘忠岐: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研究:指向、起点和路径
2019年09月09日  |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  |  阅读量:17122

(五)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意义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理念和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上,强调全球范围的宏观构想,真正出于为全人类和全世界的考虑。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发展历史的差异,西方国家就做不到这一点,也不可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理论。中国是以天下为己任,从未殖民过其他国家。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等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有许多契合之处,但在西方国家却往往被批评为乌托邦。当然,除了构建宏观的国际关系理论之外,系统建构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考察这些概念在中国外交中的具体体现和实际价值,将有助于向世界说明当代中国外交实践的逻辑、思维和模式,也将推动中国外交理论的发展。

例如,在发展对外关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很多战略选择都体现了用“势”之道。其中,度势、随势和谋势最为重要,事关中国外交战略的成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功秘诀就在于随势。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地提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题。中国调整了国际秩序“挑战者”的角色,先后实现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成为冷战后期美苏之间维持战略平衡的重要支点。冷战结束后,中国根据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积极构筑以大国为关键、以周边为首要、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重要舞台的外交布局。为自身发展赢得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势而为、得道多助,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可以处于有利地位,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解决原本难以解决的困难,实现原本难以实现的目标。随势的前提是度势,中国审时度势、积极运筹,在判断国际环境和本国国情、确定和调整国家发展战略时既不冒进也不保守,因此能牢牢掌握战略机遇,有力保障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崛起与复兴的道路仍然漫长,未来的重点应当是谋势,就是要有意识地、前瞻性地塑造于己有利的国际格局,掌握和引导历史发展潮流,为维护和拓展核心国家利益不断创造有利契机,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包括谋经济增长之势、谋战略地位之势、谋国际影响之势、谋国家形象之势。

再比如,“礼”的价值内涵正在成为中国塑造“君子之国”形象的核心要素。在政治领域,讲究“仁礼存心”,也就是避免滥用权力、以“礼”制“力”。中国不趋附于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也不追求某些大国的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中国一直坚信,每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强国都要注意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对他国发展做出过度反应。在经济领域,讲究“礼尚往来”,扩大各国利益、以“礼”促“利”。中国从不试图独占发展红利,始终愿意与各国互利互惠、共赢共享。中国坚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普惠理念,讲求持续回报的良性循环,指向的正是各国一道实现长远利益。在文化领域,讲究“礼乐相成”,也就是提升文明理念、以“礼”倡“理”。中国正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二十国集团峰会、厦门金砖国家峰会、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当中传承优雅、高贵的待客之礼,以柔性力量让全世界人民心相连、情相通。

 

五  结语

 

中国学者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打造中国学派,必然要求助于来自中华文化传统、反映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学术概念与话语体系。当然,研究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绝对不是要让昨日重现或退回过去,单纯复古甚至托古改制已经不合时宜。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提出既具有时代性又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的理念和价值观。一些经典概念本身已经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蜕变过程。五四运动时候批判“礼”的聚焦点就是“礼教吃人”,清代通过“三跪九叩”将君臣关系扭曲成主奴关系等也都是封闭僵化、不能与时俱进、违背礼义精神的糟粕。在18世纪东西方国际秩序的碰撞过程中,中国的外交礼仪也与西方国家发生了剧烈冲突,以至于在欧洲产生了“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中国礼仪之争)”这一专门术语。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都在时刻提醒,只有守正创新才能继往开来。

需要强调的是,从古、今、中、外四个维度综合来看,研究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需要坚持的主要原则是:第一,要充分理解历史长河中经典概念的古典含义,但我们并不是把经典概念原封不动地复活或者照搬到现实中,而是要对概念本身进行发展和提炼。第二,不能因为要赋予古典概念以现代含义就以现代视角先入为主,应重视古今思想的充分对话,避免过度解读或者误读。第三,要理清经典概念和国际关系的关联性,尤其是要用这些概念来有说服力地去分析和解释国家间互动、国际体系的维系和变迁以及中国对外关系。第四,在把概念以中文形式建构出来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将这些概念翻译成外语(尤其是英语),促进中西方知识界的进一步对话。对于“文化不可译”现象要加以重视,为作为“本源概念”的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寻找到合适的翻译模式。

(注释略。作者: 陈康令,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讲师;潘忠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碰撞研究”(项目号:19CGJ034)的阶段成果,原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8期,第20-38页。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