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上海市“一带一路”亚太地区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
2022年12月08日  |  来源:复旦大学  |  阅读量:7330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为应对这一挑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了由我校张人禾院士领衔的“碳中和背景下亚太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和公众健康影响风险和治理”“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

12月6日下午,“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启动会议在复旦大学逸夫楼召开,来自国内外140余位专家学者在复旦大学主会场或通过线上出席会议。

“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卓越中心、国际“空气质量监测、分析、预测”研究计划(MAP-AQ)亚洲区域办公室,联合蒙古、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等亚太五国科研和大学机构共同建立,将努力在科技创新、技术支撑、技术辐射与能力建设、合作示范,决策支撑与科学治理咨询等方面追求卓越,建立起一个基于气候治理,立足区域、面向全球的一流国际合作网络,共同提升区域科学治理的能力与水平。

立足亚太地区,持续加强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交流合作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出席了开幕式,他对出席会议学者专家表示欢迎,指出复旦大学一直重视与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将国际化深度融入教学科研,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创新型人才。未来也将继续坚定实施全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与世界一流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高精尖”前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志在国际贡献,积极牵头推动关乎人类命运和未来福祉的国际大科学计划;面向全球开放,不断探索国际合作联动新机制,建设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创建高水平科研育人国际合作伙伴网络。

金力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IRDR国际卓越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建设,希望各跨学科团队和多国合作团队结合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聚焦碳中和国际进程目标,开展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健康的前沿科学和全球治理研究,在全球气候、环境、健康和减灾治理中发挥应有作用。

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副部长王庆林通过视频,对“一带一路”亚太地区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启动表示热烈祝贺。他介绍,中国科协的“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累计吸引200余个国际组织和千余个国别组织参与,在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全球行动中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庆林表示,希望复旦大学通过这些国际创新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合作网络建设,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进全球科技进步,推进更好的全球治理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希望大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把联合实验室建好建大建强,把联合实验室建设成为亚太区域国家推进重大国际议程、参与全球重大治理的一个大网络、大平台、大团队。

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主席拉克萨纳·特里·汉多科(Laksana Tri Handoko)表示,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于全世界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深远,研究意义很大,但该议题涉及面广、内涵复杂,在缺乏国家间合作的情况下难以对具体影响作出研判。他相信,凭借联合实验室这一平台,各方能够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取得一批重大的科学成果。作为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的主席,他表示自己将全力支持实验室未来的研究和发展。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研究司高级科学官员亚历山大·巴古拉诺夫(Alexander Baklanovren)对联合实验室的启动表示祝贺。他认为,联合实验室所关注的气候变化对亚太地区的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碳中和使命十分关键,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携手合作。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来,上海就在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气象服务水平,是全世界首批建设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城市。世界气象组织期待在碳中和、环境保护、智慧城市建设等方向上与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空气质量监测分析预报”(MAP-AQ)国际研究计划主席盖伊·布拉瑟尔(Guy Brasseur)说,在探讨气候变化议题时,应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加强多边磋商与国际合作。我们正处于“人类纪”,环境变化不再主要由天文或地质因素驱动,而是由人类活动驱动。他强调,要减缓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加强教育投资,让年轻一代的学生和科学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也应该关注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并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经济和个人福祉。

“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韩群力指出,联合实验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的、及时的合作倡议。气候变化一直稳居灾害风险之首,我们必须提升科学、技术、工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复旦大学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卓越中心创立将近两年以来,持续以研讨会、研究报告、磋商等形式开展行动,取得丰硕的科学成果,同时也将科学知识传递给了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人群。

宣布“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

会上,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围绕联合实验室的整体战略目标、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组成部分等三个方面对联合实验室作了介绍。

亚历山大·巴古拉诺夫代表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成立“一带一路”亚太地区国际联合实验室。

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纵向研究处处长杨鹏宣读管理委员会成员和科学指导委员会名单。

在主题报告阶段,复旦大学游庆龙教授、王玉涛教授、阚海东教授、汤绪教授、姚波教授先后作联合实验室项目报告。复旦大学陈建民教授、蒙古环境技术研究所Gantuya Ganbat教授、泰国亚洲理工学院Sangam Shrestha教授、菲律宾德拉沙大学Anthony Chiu教授、印尼国家创新与研究署Syarif Mochammad博士、韩国首尔大学Ho Kim教授先后作联合实验室合作方报告。

展望2023年,盖伊·布拉瑟尔指出,联合实验室这一倡议背后蕴藏着远大的抱负,在本次启动会上,他感受到了各方携手合作的诚意。他建议,与会者可以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积极开展合作,从人文角度提出更完善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最后,张人禾代表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和科学指导委员会,感谢所有与会者为项目启动会作出的贡献,并宣读2023年联合实验室的工作计划。

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区域推进碳中和的进程背景下,联合实验室将针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大气环境和健康之间的风险相互关联问题,开展五个方向的跨学科研究与科学咨询。同时,通过扩大与加强现有的双边合作关系,积极组建国际化跨学科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网络、平台与机制。以强大研究团队和重要研究成果为支撑,逐步打造一流的区域科学气候治理能力,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主办,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机构(BRIN)、蒙古环境技术研究所(GMIT)、泰国亚洲理工学院(AIT)、菲律宾德拉沙大学(DLSU)、韩国首尔大学(SNU)、“灾害风险综合国际研究计划”(IRDR)、“空气质量监测分析与预报国际研究计划”(MAP-AQ)协办。

分类: 人文交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