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纯:大桥通车和地铁首列车下线具有标志性意义
2022年07月31日  |  来源:北京日报  |  阅读量:5149

凭借超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中国被网友称作“基建狂魔”。在全球工程建设领域权威学术杂志《工程新闻记录》2021年度的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中,中国有78家企业上榜,再次证明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基建行业的领军地位。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企基建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全球各地建设了一大批引人瞩目的基建工程。不过,欧洲特别是欧盟市场因其较高的进入标准,一直被视为中国基建企业难于开拓的高端市场。这也是近日在中国生产的波尔图地铁首列车下线,以及中企承建的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

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丁纯表示,对中国基建进入欧盟市场来说,大桥通车和地铁首列车下线具有标志性意义。再次证明中国与欧洲、欧盟国家的合作,是公开透明和互利共赢的。未来成功的案例越多,辐射效应也会越强,各方将越来越看清合作的重要意义。

成功案例为中欧合作树立榜样

北京日报客户端:近日,中车唐山公司出口波尔图地铁的首列车下线,中企承建的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实现了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多个“第一次”。这样的突破具有怎样的意义?

丁纯: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和波尔图地铁首列车下线,在中国基建进入欧盟市场的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也代表了中欧双方正常的、应有的经济合作方向。

中国的基建能力和技术水平是举世公认的。但是要进入欧洲市场,尤其是欧盟市场,仍然具有一定难度。欧盟在基建领域的标准较高,例如环保等问题上,本身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标准。这是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必须面对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技术实力不断提升,欧洲也出现了很多与中国合作的积极声音和实际进展。比如佩列沙茨大桥就是“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但在政治方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也一直受到欧盟的一些消极评价,甚至公然声称中国是在“分裂欧洲”,“一带一路”制造“债务陷阱”等。

佩列沙茨大桥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中标欧盟基金项目。我们是按照欧盟的标准,公开透明地与欧盟和欧盟国家进行合作。这恰恰再次说明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都是公开透明,符合欧洲、欧盟标准和要求的,是双赢、互惠的合作。

政治不应该干预正常的经济合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和波尔图地铁首列车下线,其意义远远超出为克罗地亚和葡萄牙建造桥梁和地铁列车本身。既证明了中国基建兼具技术和成本优势,也回击了“债务陷阱”等恶意的中伤,在中欧合作中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与中国合作是中东欧国家上佳选择

北京日报客户端:葡萄牙和克罗地亚是地处南欧和东欧的欧盟成员国。中国企业也将与他们邻近的一些南欧和东欧国家视为未来在欧盟范围内主要的潜在市场。

丁纯:欧洲有南欧北欧、东欧西欧之分。北欧、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好于南欧和东欧。例如在基础设施方面,南欧、东欧的水平比较落后,更新换代的需求比较明显。

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来说,双方是互利共赢的。在欧盟内部,地处西欧的老成员国与地处中东欧的新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方面,本身就有很大的差距。与中国合作,中东欧国家有非常好的后发优势或比较优势,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也因此是后者一个很好的选择。

成功案例越多,辐射效应就越强

北京日报客户端:你如何看待未来中国基建进一步开拓欧盟市场的前景?

丁纯:中国基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性价比在一些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当前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欧盟和其主要的一些成员国,都认同欧盟在对华关系中把中国定位为合作和谈判伙伴以及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做法。换句话说,欧盟是要尽可能地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虽然不会像美国一样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搞“脱钩”,但也是心存芥蒂的。

尤其是俄乌冲突后,在欧盟国家看来,欧洲本身的所谓安全问题已经高于发展的问题。欧盟外交政策的方向在向“摆脱依赖”的方向倾斜,这也增加了中欧双方完全从实现互利共赢角度增进合作的难度。

但是我相信,波尔图地铁首列车下线和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作为中欧合作互利共赢最好的、最鲜活的例子,也会引起一些人认真的反思。站在坚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立场上,人为设置合作阻碍、搞政治化是应该反对的,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才是正确的方向。

佩列沙茨大桥使用欧盟资金,接受了欧盟标准的检验,是中国、克罗地亚、欧盟三方合作、三方受益的项目。中欧合作使第三方受益,这也是中欧双方一直期望的一个合作方向。这种成功的案例越多,辐射效应也会越强。尽管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但共赢的事实会让各方越来越看清合作的意义。

技术并非欧盟市场难以开拓的原因

北京日报客户端: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与欧洲、北美相比还是落后的。中国企业开拓欧盟市场时存在的难度是否与此有关?

丁纯: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的最近一二十年,中国的制造业、基建以及通讯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欧盟的相关标准较高,在中国企业的全球客户当中,代表了较高的要求和品质。

从客户或买方角度来说,欧盟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是高的,很多标准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但从中国本身来说,我们的技术储备、制造能力、施工能力也很突出,有些接近或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性价比也高。一些项目上,在欧盟可以选择的合作伙伴中,我们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只要从经济、民生角度出发,秉持比较公正的立场,我相信以后中欧之间的互利合作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在5G领域排除中国企业,不是因为中国的技术落后,而是出于所谓的安全考量,把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无端地提出所谓安全的问题。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欧盟自己倡导的一些理念,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准则,某种意义上对他们自己的消费者也是不利的。

分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