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立足中国实际,提炼出能够体现大历史观的新思想、大学问、真观点
2021年05月18日  |  来源:上观新闻  |  阅读量:2218

总书记的回信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5·17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权衡: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实际上是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也十分深刻地指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目标和功能价值。就我个人的理解,这就是要通过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研究,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特别是要通过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一步向世界说明中国,向世界解释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首先需要立足中国国情,聚焦中国问题,服务中国现实,形成中国理论,提出中国方案;同时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努力回答好时代课题。“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动新思想的学理化、系统化研究和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坚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实践发展,以实践创新发展的经验更好丰富和完善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21世纪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5年后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一重要讲话精神?

权衡:总书记5年前的这一重要讲话,十分深刻地指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方向和原则等根本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我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国的地位不太相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发展还很不充分。例如,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国际影响力还不相称,其理论解释力和国际话语权还远远不够。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深入阐释,就是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就是要结合新中国70多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创造的伟大奇迹和实现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和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胸怀两个大局,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围绕新征程、新使命,回答新问题、提出新战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提炼和概括。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

权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伟大思想和科学的理论,说到底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及人民性和时代性特征。真理性和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趋势;实践性和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始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创新而创新,其理论本身并不是封闭和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动态理论体系;人民性和时代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体现人民利益至上,旨在推动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从来都没有过时,从来都充满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实际上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人民性等理论品质,始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方向和重要使命。

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为何很重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重要内容。它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权衡:要回答为什么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前提条件则是需要思考构建这一体系的目标定位问题。我以为,最重要的目标和定位,就是要立足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创新,引领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发展。我们常说,实践发展推动理论创新,并不断为理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奇迹,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世界发展的新贡献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新的重大理论提炼和总结,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的学术观点、学术理论和分析方法。由此,既可以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可以用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去有效弥补现有西方主流理论的缺失和不足,乃至超越西方主流理论、主流学术和话语的价值偏见、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通常来说,某一学科或者理论创新的话语体系是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最重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种符号和特征。话语体系也可以理解为学术术语、学术概念;特定的学科体系,必然要通过体现该学科发展规律和特性的术语、概念来进行刻画和描述。比如,就经济学这个大学科及其话语体系来说,我们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也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当然还有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体现特定时代发展规律、发展特点的学术术语和概念体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故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为人类知识体系和文明发展作出中国的新贡献。从这一点来说,就需要形成体现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最基本,也是能够客观反映中国发展经验、发展规律的理论依据、分析方法和基本概念,从而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一致性,也能够真正做到像总书记说的“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创新发展话语体系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有人认为,构建话语体系是为了某种新概念而标新立异。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权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核心在于这个话语体系要能够真正体现和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因此,其重中之重在于推动学科、学术的思想、理论、观点的创新。创新发展话语体系,要力争体现思想创新、内容创新,体现时代要求、回答时代之问。例如,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学研究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过分强调数理工具、忽视经济学思想和内容创新的现象,一些成果缺乏实质性的问题意识和内容创新,为工具分析而工具分析。当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学界流行的一些实证分析方法,包括数学工具等,这有助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更加清晰、观点更加直观。但是,我们更要注重思想性和观点内容的创新发展,特别是要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经验,真正提炼出能够体现大历史观的新思想、大学问、真观点,真正形成一批内容创新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的学术学科体系和话语概念体系,防止简单地为概念而概念,甚至标新立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应当如何处理好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或政策性话语之间的关系?

权衡:一般而言,学术话语体系遵循学术发展逻辑,政治话语、政策性话语体系则遵循政治逻辑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两者不能直接画等号,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两者之间实际上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智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有效促进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和政策性话语体系的相互转化,一方面借助学术逻辑、理论逻辑,可以进一步提高政治话语的科学性、精准性,提升政治话语、政策性话语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大众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政策性话语进一步提升学术话语对现实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术话语的活力和生命力。

(权衡,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