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与世界关系:不只是融入,更是一种建构
2018年11月20日  |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周丹旎  |  阅读量:53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过去几十年带给我们哪些宝贵经验?新时代中国该如何明确自身定位,进一步推动同世界关系的发展?11月15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论坛"中国与世界关系”在复旦大学举办。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陈志敏教授出席并致辞。论坛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徐以骅教授主持。

陈志敏在致辞中表示,新中国的成立解决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实现了富起来,并逐渐迈向强起来。在这一时间点上,重新思考和建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中国经验中有许多中国特色的元素和理论可以归纳、总结,中国应更勇于在世界议题中发声,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教授认为,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探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当其时。广大国际关系学者要抓住时机,积极总结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打造易于国际社会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增强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发言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正毅教授指出,要分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必须对“世界”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定。在他看来,我们眼中的“世界”特指起源于欧洲,然后逐步向外扩展的以资本运营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当下的世界体系主要具有四个特征:一是体系涵盖范围更加广泛;二是国家制度选择更加多样;三是国家间竞争更加激烈;四是体系转折点更加不确定。他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体系可划分为高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的核心区和与之相对的边缘区,中国仍处于向核心区迈进过程中,面临着自我身份定位的困境。未来,中国将面临国家生存和发展空间维持及拓展、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合作何以延续等挑战,需要为全球治理方案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教授认为,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中可以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外交战略走过了四个阶段:一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为中国重要任务;二是苏东剧变后,中国从和平发展进一步走向融入世界,强调与世界接轨;三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从与世界接轨进一步转向和平崛起,努力成为世界经济的引领者;四是十八大以后,从和平崛起转向全球融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成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建设者和贡献者。他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与思考的难题,探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本质,是为了认清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要看到崛起不仅是荣耀,也带来风险,中国需要清醒认识所处的世界环境,继续调整和不断推进外交战略的发展。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教授指出,当下中国的战略目标主要有四点:一是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二是实现中国与亚洲大中小国家关系的正常化,这是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三是实现经济现代化问题,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结构、规则和体系多个方面;四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下,中国如何与不同制度国家共存的问题。他强调,上述目标的达成是长期、艰难的过程,一方面,中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根据自身的能力提出目标;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体现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国须从小处着手、化整为零,分阶段、逐步地推动上述目标的达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苏长和教授认为,当前世界政治正处于转型期,世界当然已经不可能回到封闭孤立的状态之中去,但是未来怎么发展还存在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处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须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第一,体系性原则,即基于联合国的主权国家体系,加强跨地区对话和联系;第二,结构性原则,中国应吸取西方内部国际关系的教训,避免大国间的结构性对抗,推动大国之间的内外联系;第三,行为性原则,中国要做国际制度改革的增量,一方面保持包容心态,尊重各国的价值体系、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鼓励各个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治理模式,促进地区经济体系、经济合作方案之间的对话,另一方面减少内政对外交的干扰,保持外交、特别是国际合作协议的国内支持和执行。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玉刚教授指出,在探讨中国与世界关系问题时,可能产生将两者主客体化的思维误区。事实上,中国并不是世界的另一面,而是一直处在世界体系之中,并且为国际关系贡献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很多共同价值和重要理念。过去四十年中国对内坚持改革开放,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巨大成绩的保证。要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融入,在积极融入世界、参与国际事务的同时,中国坚持自身的主体性、坚持独立自主,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我们过去四十年成功背后的逻辑。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复旦大学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2018)学术年会的分论坛之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