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看穿西方政客“反华”舆论陷阱
2020年04月30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3633

最近,国内舆论场有两种声音比较突出:一是认为美西方疫情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国际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二是美西方为转移疫情责任大力甩锅中国,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正在急剧恶化,疫情结束后世界可能掀起一波“反华”浪潮。

应该说,这些认知部分反映了国际舆论环境的事实。对一些国家的政治人物污蔑造谣中国的企图,包括民间在内的中国各种力量都有义务做澄清和反击。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面对国际舆论压力的客观真实。

一是避免以偏概全,把所有与中国相关的反思都扩大为“反华”,尤其是一些民间舆论要避免想象出一种自己被世界围攻的悲情意识和危机状态。国际关系学中有种说法,叫作“自我实现的预言”;中国也有个寓言故事,叫“狼来了”。这些都是我们要避免的。

二是避免以极端代替常态。在危机状态下,人们会有发泄性情绪的冲动。在历史上,很多国家的疫情和重大灾难期间,都出现过非理性的寻找替罪羊现象,但这种现象,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暂时性、不可持续的。除非双方通过多轮恶性互动,把这一暂时性的敌意固化下来。我们不能上这个当,把暂时性的极端情绪当成其他国家对华认知的代表,这样会高抬对手。

三是不要夸大“反华”情绪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力。在正常状态下,某个域外国家不会长期是一个国家民众的持续性关注话题。尤其是在一些平时受刻板认知影响比较大的国家,疫情期间,有些民调机构去问民众:你是否喜欢中国?得到“不喜欢”回答上升的结果,这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即使是在一般状态下,会有多少人愿意回答自己喜欢一个“外国”?这本身就是一个议题陷阱。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中国议题并不是优先议题,否则有关政治人物就不需要靠卖力煽动“反华”情绪来谋取政治收益了。不喜欢中国、甚至是仇恨中国的情绪肯定是存在的,但在绝大部分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肯定不是主流。

四是不要夸大疫情对国际格局影响。这次疫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会大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但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却未必比金融危机大。金融危机是结构性问题所致,危机后我们看到了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如G20的诞生以及美国领导能力和意愿的下降。但疫情不是结构性问题所致,世界不会因为疫情而陷入大乱,其他国家也不会为了避免大乱而无限制地围攻中国。

当然,国际舆论环境可能会对我不利。面对复杂局面,首先我们需保持清醒,绕开“反华”势力所设置的“议题陷阱”。一些政客指望打“反华”牌来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这种操纵可能会在短期内导致“反华”情绪有所上升。但内因决定外因,最终这些国家还是要回归常态。我们不要夸大这些人的影响,把个别“反华”人士的言论等同于某国的言论。

其次,避免与国外“反华”情绪形成恶性互动,导致中外间相互敌意固化。“反华”情绪只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排外主义情绪中的一种。在人类历史上,我们还找不到只伤害外国、不伤害自己的排外主义。因此,在民间舆论中,也需注意不要以“排外”对“排外”,极端对极端,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声音,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是中国舆论界的一项使命。

(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