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金融动荡有第二波,全球复苏还得看中国
2020年04月15日  |  来源:澎湃研究所  |  阅读量:3145

在疫情冲击之下,经济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不同国家针对疫情和经济动荡出台不同的政策,力图保证国民的日常生活。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军教授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探讨适合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应对策略及我们的经济生活将会出现的变化,同时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是否会改变中国经济与全球的关系。张军教授认为,此次疫情中,我们的金融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此时,制造业的重要性也得到凸显,现在全球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已经大于中国对全球的依赖,中国的复工复产是阻止全球经济滑向大衰退的力量。

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大衰退


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后,为什么包括股市在内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张军:3月9日美股第一次熔断的时候,美国的疫情并不严重。金融市场出现这种强烈的反应有点匪夷所思,这提醒我们,投资者对美国股市的长期繁荣早有警觉,一旦风吹草动,大家都认为美国股市该掉头了。我们经常说金融有周期,只是这个周期是8年、10年还是12年,并不确定。若干年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经济周期是12年,我觉得这个周期与选举有关。因为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是4年一个任期,所以周期需要被4除尽。说来巧合,从2008年到现在,也正好是12年。

只要一个金融市场持续繁荣很长时间以后,市场上一定弥漫着悲观情绪,大家会非常谨慎,说不定明天就会掉下去。这次金融动荡说明这种心理支配市场应该有一段时间了。

美国经济虽然表现还不错,但GDP的增长率并没有恢复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尤其是,它的生产率增长不显著。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不足以支撑美国长达11年的金融繁荣。从前年开始,市场上总在讨论美国股市什么时候掉头。面对太长时间的繁荣,人们就会恐惧,而疫情就是一个触发装置,让大家的悲观情绪集中释放,我觉得这是对美国股市做出这么大反应的唯一解释。

但是紧接着美联储的反应也让人匪夷所思。美联储接二连三毫无保留地把所有政策都拿出来,说明美联储比投资者还担心,常规武器、非常规武器都拿出来了,结果市场的恐慌反而加剧了。所以,美国的媒体有个说法,认为这次恐慌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政府造成的,是美联储操作不专业造成的。我们可以想想,换成耶伦或伯南克,会采取这样的行动吗?我想应该不会这么歇斯底里,不会这么急促。

这次金融危机与2008年、1998年有什么不同,也会有那样烈度的经济危机吗?

张军:如果单看金融本身,2008年与1998年的金融危机在逻辑上是类似的。金融市场持续繁荣一段时间后,市场中有大量的流动性扩张,背后的杠杆不断升高,升高到一定水平之后,市场就开始恐慌。2008年的危机,也是杠杆连续很多年不断升高,最终被次级贷出事所触发。那些中低收入的老百姓,可以从银行拿到买房子的次级贷,次级贷出问题后,金融市场的泡沫就被戳破,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了金融危机。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主要和泰国的国际收支恶化有关,全球投资者觉得泰国的货币可能会出现大幅贬值,国际投资者开始撤离,泰国铢加速贬值,这成为一个触发因素,引发全球资本回流美国。那次危机重创的国家主要在东南亚。后来人们发现索罗斯这些国际游资炒热钱去冲击一些国家的政策漏洞。所以2008年和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触发因素不一样。

但金融市场爆发危机的逻辑是一样的,金融繁荣背后就是加长杠杆,持续繁荣到一定时间后,大家开始恐慌,恐慌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有触发因素,危机就爆发。眼前这场金融市场动荡的触发因素就是疫情。

金融市场动荡以后,美联储和财政部吸取了2008年雷曼兄弟等大公司倒闭的教训,立刻出台了很多救市政策,注入流动性,帮助大公司或券商,避免再出现倒闭,因为它们倒闭会加剧恐慌。

但是如果疫情没有控制好,实体经济会受到巨大冲击,比如说商店关门,老百姓都居家隔离,工厂开不了工。这就不仅仅是金融的问题了。

经济活动受到疫情严重冲击以后,经济停摆导致经济衰退,那么金融自然会受到第二轮冲击。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会严重衰退,全球经济也会严重衰退。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还会反复并延续下去。即使出台一些政策,可能会让经济短期回光返照,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大危机的特征,不可能在短期恢复到正常状态,你看美国媒体现在关注的都不再是金融危机,而是关注实体经济会下降多少。一些大的机构甚至预测美国二季度GDP会下降30%-50%。的确非常可怕,现在全球有一百多万感染者,全球经济衰退已势不可挡。

美国股市为什么屡次熔断?

张军:说明恐慌多么严重。不过也要承认,如果没有熔断机制,可能美国股市不会跌得那么惨。相当于你买了保险之后,胆子会更大,反而会放松警惕。这叫道德风险。有了熔断机制,可能反而使投资者的反应更过度了,使得股市的动荡更剧烈,波动不断加深。

逆全球化和供应链断裂


全球化会随着疫情结束而终止吗?供应链会不会离开中国?

张军: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疫情结束,这都是全球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当中国疫情比较严重,欧美还没出现疫情的时候,国际上就出现了这些言论。因为中国的疫情使全球供应链受到了威胁,于是就有一些学者发表言论认为中国绑架了全球供应链,美国副总统还说这是供应链回流美国的最佳时机,诸如此类吧。我还看到,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罗宾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中国发生疫情后,供应链脱离中国是大趋势,不然全球的供应链就非常不安全。

国人自己也很担心,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开工,可能会被挤出全球供应链。但是现在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告一段落,而欧美反而正在蔓延,情况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全球供应链是要依赖中国,还是要抛弃中国?好像答案就不明确了。对于这个问题,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先生最近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疫情全球蔓延,至少提醒大多数国家,供应链的多样化和区域化是个更安全的选择。

那么,这次疫情会不会加快全球化的终结?刘遵义的结论是,疫情不会是全球化的终结,而是更安全的全球化的开始。他认为疫情后可能的趋势是让人们考虑怎么让供应链多样化,就是寻找所谓的第二来源,尽量把供应链布局放在相邻的地区、相邻的国家。

如果全球化沿着更安全的方向转型,你说中国是会失去还是得到更多机会?我看是会得到更多机会。现在全球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已经大于中国对全球的依赖。不管全球化怎么发展,第一,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不会削弱;第二,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出口的目的地;第三,中国企业与全球技术合作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中国与全球之间的技术流动只会加强而不是减弱。最近有人在讨论供应链“东移”的问题。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很清楚,中国与日本、韩国在技术供应链上的合作肯定会加强,也会大大促进东北亚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领域的一体化进程。我们可以预料,这个铁三角将来有望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枢。

疫情之后,中美关系会怎么样?

张军: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次的疫情蔓延到今天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是不是因为在疫情暴发时,全球没有真诚联手应对?2008年出现危机,全球召开了划时代的G20峰会,中美那时的关系也很好,双方都拿出了真金白银,联手应对危机,为全球经济复苏做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一次,各国总体是各扫门前雪,彼此切断往来,中美之间也没有采取任何合作。中国发生疫情时,美国还在污名化中国,让中国背锅,现在美国焦头烂额,中美也没有再开启财政货币政策层面的对话与协调。

现在中美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盘面上,因为中国的疫情发生得早,等到美国愈演愈烈的时候,中国已经收场了。这个时间差让中国相对处于有利地位。我们在复工复产布局谋划时,美国还在焦头烂额地处理疫情。想想看,疫情之后,全球的残局怎么收拾,怎么可能不需要中国?

回头看,早期那些关于疫情以后供应链要从中国撤出的想法,现在看起来多么不合时宜。中国的复工复产是阻止全球经济滑向大衰退的力量。

我们也在做一些产业调研,国内企业的出口订单或被取消、或延期了,我们现在最大的疑问是,疫情结束后,西方以及中国的恢复是迅速的,还是缓慢的。如果是缓慢的那会带来一场大衰退?

张军:这个就是我要强调的,大多数国家受到疫情冲击,经济衰退当然会连累中国的出口。这时候中国的内需如果上不去,全球经济复苏就比较渺茫。现在跟2008年一样,全球经济要复苏,必须要有部分国家或地区率先复苏,它要有足够的拉动全球需求的能力,这样才会让其他受疫情冲击的国家获得转机。现在全球都不行,如果中国能恢复并维持国内的总需求不下降太多,那么中国会增加进口,其他国家的经济也会慢慢复苏。那些国家经济复苏了以后,中国的出口才会反弹。否则全球经济就进入一个死结。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写信给我说,中国这次针对需求的刺激计划行动迟缓。还说如果中国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复苏计划,全球可以看到希望。我回复说,中国跟美国不同,中国的地方政府早在去年底之前就有了今年的投资计划安排,现在中国需要的是尽快在疫情之后将这些投资计划落地。至于今年还要不要扩大投资计划的规模,最终要看经济形势的变化才能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有财政和货币的空间这么做。

总而言之,中国能尽快恢复经济活动,保持足够的扩大需求的能力,对全球经济是个巨大的利好。

当然,很多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要复工复产的需要,疫情控制好的国家会走得快一点。中国也需要很多国家的复工复产来维持贸易增长。最怕的情况就是大多数国家疫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拖延了宝贵的时间,而且现在印度和非洲国家的疫情是否最终会蔓延开来,也值得高度关注,一旦蔓延,后果不可想象,这对于全球经济肯定是雪上加霜。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


这次疫情让你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哪些长处和短处 ?

张军: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制造业还是很重要。全球没几个国家能生产口罩,意大利连口罩都生产不了,美国好一点,总体上看制造业对一个国家蛮重要。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制造业体系,这是我们的长处,不要轻易丢掉。我们总是有一个成见,觉得现在更应该搞服务业,但是服务业不能替代制造业,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互补的。没有制造业,哪有什么现代服务业,哪有什么高端服务?

另外,中国经济体量比较大,我们停摆了一阵子,损失不小,但化解冲击的能力也比较强。很多地方复工复产虽然有政策上的一些冲突,但总体上看,一旦决定复产,相对还比较容易,供应链的配合也比较好。

另外,疫情也检验了这些年我们在金融领域的改革是否成功。这次金融的表现出乎意料,有定力,有韧性,没有出现剧烈动荡,除了因为疫情控制得力之外,跟这些年我们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包括监管和政策操作有了明显长进有关系。

疫情也暴露了一些治理层面上的问题,比如地方在很多问题上的自由处置权不够。因为这个,我们经济恢复的时间就可能被拖后一些。实际上,现在从国家来说,垂直地解除疫情控制是个很难的决定,但允许地方根据本地的条件和情况自主做出复工和复学的横向决定相对容易,也更重要。至于央地关系在疾控方面表现出的一些需要改革的问题,估计学界会有更多的讨论。治理模式一直是困扰中国体制运转的一个核心问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改进。

瘟疫之后,中国和全球的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吗?

张军: 美国在这次疫情中未能通过全球领导力的测试。这次疫情也加剧了中美的紧张关系。但要说疫情会加速全球供应链脱离中国的说法并不让人信服。中国拥有发达的制造和配套能力,很难理解供应链离开中国将意味着什么。过去10年有大量的低端制造业投资转移到中国的邻国,但并没有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而是让中国更快地在复杂技术供应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过去生产服装、鞋子,组装电子产品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成为很多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心。

即便通过这次疫情,各国认识到自主掌控的供应链有多重要,区域化和多样化的供应链也有助于西方降低其供应链的脆弱性,但中国在电子产品、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和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成本和效率绝对领先优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很难被撼动。更何况2003年SARS危机以来的17年,中国更多依靠国内需求驱动经济增长,全球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是下降了,而是在持续增加。

目前全球其他国家停摆的情况下,中国领先两个月活过来了。下一步全球经济怎么恢复,依靠什么样的路径,很容易看清楚。发达经济体要想从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经济衰退中复苏,中国仍然是一个离不开的重要帮手。疫情也不会改变中国正在加快开放服务业,成为发达经济和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目的地的趋势,这样一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会变得更具吸引力,世界将会更加离不开中国。我很怀疑世界经济有没有离开中国的能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