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从空间和文化维度理解中国如何应对世界”工作坊举行
2018年07月24日  |  来源:中国民族报电子版  |  阅读量:7798

以“‘一带一路’——从空间和文化维度理解中国如何应对世界”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研讨会由挪威卑尔根大学、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宗教研究”项目组、北欧中心协同举办,来自挪威卑尔根大学、美国三一学院、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云南民族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等单位的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就中国如何在空间和文化上与世界进行交流互动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的报告以“‘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跨境民族宗教的问题研究”为题,阐明了选取云南临沧作为田野调查点的意义。她指出,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多元宗教互动,践行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体现着各自的包容性。南传佛教是云南宗教体系的构成部分,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积极作用。她认为,南传佛教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应提高国际形象,克服短板;应通过国际影响力,为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沟通交流搭建文化平台;面对新形势、新局面,需要加大治理商业化等问题,加强自身建设,从而形成区位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切实的努力。

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与中国接壤边境线最长的国家,中缅两国跨境民族多、人口数量大、分布地域广。复旦大学教授陈纳题为“跨境民族宗教与文化认同的民族志观察——中缅之间景颇族多元认同的案例研究”的发言指出,全球化是人的流动和交往,而且体现着无所不在的族群性。“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涉及到各种经济合作项目,更是涉及不同人群的交往,必须文化先行,需要对不同族群和文化互动进行细致的研究。陈纳以生活在中国和缅甸的景颇族和克钦族为例指出,由于历史、政治地理的差异,同源而处于两个国家、不同名称的跨境民族在国家认同、族群认同以及宗教认同等不同层面出现了复杂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政治、经济和移民等方面对中缅关系产生着微妙的影响;跨境民族多重认同的复杂性,在特定情形下某一认同得到凸显的可能,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带来各种挑战,值得注意,更需要我们对族群、宗教、国家认同在具体情境下的表现进行深入研究。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社会人口所所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范丽珠对义乌的田野研究关注“全球化体系与地方市场:义乌穆斯林商人对市场的信仰”中指出,在义乌的商人中有大量来自国内外的穆斯林,这使得义乌在宗教文化上有了新的面貌。在这个传统上没有伊斯兰教的城市,出现了穆斯林、清真寺以及清真餐厅,是从无到有的变化。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范丽珠发现义乌穆斯林继承了经商的传统,不少在义乌的穆斯林在多种角色间转换——翻译、商人、宗教领袖,反映了其身份上的灵活性。她强调,来自中东、中亚、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不同教派的穆斯林商人在宗教信仰上呈现多元复杂的状况。在义乌,伊斯兰教教派差异与教派认同弱化,表现得更包容。义乌作为全球化经济的一个窗口,穆斯林商人的宗教信仰与经商贸易的理性主义的良性互动,有待更深入的理论分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