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博弈,源自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美国街头青年的实际游戏:
同处一个街区的两个荷尔蒙过剩的好汉,同时喜欢上了同一个美女,为了决出谁是英雄,谁是小鸡,就来一盘决斗。两辆汽车压着马路中心线,相向而行;谁先转弯,谁就是小鸡,当然就会被从街区扫地出门,留下的英雄自然就抱得美人归。
为了最大限度地挤压对方的神经,英雄们往往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亡命之徒”,常见的做法包括:两车接近到目视可见距离时,一方把方向盘卸下来/装作卸下来(那个时候的汽车是可以有这种操作的),并扔出窗口,以表达自己不留退路视死如归的决心。
这种被谢林称为“鲁莽伪装”策略,在冷战时期的美苏危机中常有体现:柏林危机中,美国为坚持在柏林的存在,不惜让美国坦克和苏联坦克隔着150米炮口对炮口;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在古巴外海部署拦截舰队,拦截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苏联船队;中程导弹危机时,美国用部署潘兴I和II中程导弹的计划对抗苏联在欧洲部署的SS-20系列。
总体来看,美国的运气不错,赢得系列胜利,常见的情况就是美国的对手“先眨眼”,然后被美国赢者通吃,一波带走。
毫无疑问,特朗普想复制这样的战术。但是,首要的问题在于,和冷战时期的美苏军事对抗不同,当下的全球经济领域,基本上是一个不适用胆小鬼博弈的场域,因为相互依存的存在,以及美国并不在经贸领域享有类似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那种质量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