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敏:推进“一带一路”突围全球治理困境∶中国智库的责任与希望
2017年11月09日  |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  阅读量:15933


推进“一带一路”必须抵制诱惑

        “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题中应有之意,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必然之路。不过,重温以往大国的经验教训,中国外交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进步导向,不走传统大国的强权老路。一个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必定是一个能够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中国,能够更为有力地推进世界的进步事业。这意味着,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不是要去追求世界的主导地位,而是要以其更大的世界影响力去为全球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也不应以中国实力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二是坚持量力而行,不做大包大揽的救世领袖。中国的综合实力再发展,中国也不能凭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世界的问题还是要各国的人民一起来解决。当然,我们也知道,随着一个国家实力的快速的增长,运用权力的诱惑也随之上升。抵制权力的诱惑并不容易,这需要中国有足够的定力。

        三是坚持内外统筹,确保内外支持的良性联动。要持久地在国家之外投入更多的资源,需要内外两方面的保证。在国外,这种资源的注入要导向国家之间的共赢发展,否则必然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产品、投资、文化价值的抗拒和抵制。在国内,这种资源的输出也必需为本国带来长期的福利,从而确保来自国内民众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持续支持。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破解国际合作的传统困境。西方的国际合作理论往往自我设限,要么认为国际合作需要一个霸权,要么认为国际合作需要西式民主制度,除此之外,国际合作要么是权宜的,要么是不可能的。中国推动的国际合作肯定是非霸权的,是多元制度并存下的合作。因此,如何建构持久的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推进全球治理,都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目前,“一带一路”的实践创新已经走在了理论创新的前面,急需理论创新的跟进来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持续创新。


 “一带一路”研究院很多,复旦的特色是什么

        复旦大学成立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要调动校内和校外资源,做好三大块的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本身的研究、全球治理研究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在研究型大学内设立这样的研究院,首先是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的需要。需要推进的理论研究包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包括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理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中国特色国际领导(或引领)理论、中国特色外交制度理论、中国特色外交伦理等。

       与此同时,在高校智库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复旦研究院认为也要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推进在各个问题领域的“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比如安全、经济、文化、历史、法律、传播、环境、网络安全、发展援助等等,并在具体问题上提出来自复旦学者的贡献。

       复旦也有着国内高校较为齐全的地区国别研究,可以在涉及美国、欧洲、俄罗斯、金砖国家、中亚、东亚、南亚等广大区域范围内推进“一带一路”研究,未来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力量较弱的地区和国别研究。

       此外,作为位于上海的一个重点大学,复旦也要以咨政研究为上海建设“一带一路”桥头堡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在国际智库网络的构建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写进了19大报告和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将是中国外交的长期和核心任务。所以“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一开始的低水平重复也不可避免。对于每个单位而言,关键是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

       复旦研究院把“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放在一起来进行研究,这一指导思想得到了很多中央部委和专家的肯定。我们也确实希望,借助复旦在区域研究、全球治理研究、理论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综合优势,借助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借助复旦在国内外广泛的合作网络,可以在“一带一路”研究中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既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也为国家外交和上海发展扮演好高校智库的角色。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本文据澎湃新闻和sixth tone对陈志敏教授联合专访的内容整理而成。)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