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在起步探索中,或可通过立法保障学者建言的基本权益
京都大学博士生龚冰怡:中国的很多民间智库、高校智库在中国战略的制定、实施或是外交的开展上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能否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借鉴一些经验?
贾庆国:过去这些年,中国加强了智库建设,包括增加了研究力量和资金的投入,智库数量大幅增加,这都是进步。但是,由于刚刚起步,中国的智库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在人才上,知识的积累上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除此之外,我们的智库缺乏独立性,建言时常受到自己所属部门的掣肘和限制。结果,智库在思考政策和评估政策方面的作用受到很大局限。。我认为要想让智库发挥更大和更积极的作用,国家需要通过立法给予智库、学者基本的权益保障,拓展更大的政策建言的空间,还可以给予他们更多对外交往的便利,比如出国签证、审批和资金等方面。
美国大学的一些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在对外关系上不断提出一些对政策的思考,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如美国哈佛大学的贝尔福研究中心、肯尼迪学院等。高校的智库通过不断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通过媒体、研讨会等形式传播他们的看法,当他们的建议在政策圈里形成共识时,决策者有可能会采用。中国的高校智库也在发挥类似的作用,但目前大家似乎更重视领导的批示,而不是新思想的提出和讨论,在网络上理性交流和讨论也亟待进一步加强。
大国形象的基础源于每个中国公民素质和形象的提高
退休机关干部王卫法:今天的讲座使我认识到美国是大国,中国也是大国,而且是多重身份的大国,而我就是一个大国的平民,我也同样站在十字路口,如何将中国的东方文化,介绍给西方人?
黄仁伟:将大国外交同中国十几亿公民的行为结合起来,是个庞大的课题。如果中国的十几亿公民都具备世界眼光,那中国就是真正的世界大国了。我们目前还处在这一过程中,但不要小觑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在世界上已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例如,有一个词语叫做“中国大妈”,这一群体的市场购买力非常惊人,直接影响到全球商品的供需与价格。同时,中国大妈也是全世界旅游的主力部队。这就是中国老百姓对世界的影响力。然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中国老百姓在国外表现出不文明的形象,例如,不遵守法律、随地吐痰、乱闯红灯,那么,中国的形象也会受到损害。十年前我到台北,看到所有当地人与车辆在红灯前都自觉停下,如果突然冒出一个人横穿马路,这个人肯定是大陆人。最近几年这一现象几乎消失,因为上海已经形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氛围,外来人也会自觉遵守。中国公民素质和形象的提高才是真正的中国大国形象的基础,是大国软实力的基因、细胞,如果中国人都具有大国的行为与意识,许多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中国人到海外能否主动的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一个问题。有的人好坏不分或满嘴牢骚,实际上是自己黑自己。中国人本身不够团结,这在海外也很明显。中国大陆分几十个省,常常以省为单位组织同乡会,排斥其他省份的人。中国人在世界上建立何种形象就会产生何种影响,如果现在已经具备这一意识,那就是个良好的开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