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逻辑: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新成果,特别是《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等论著的出版,为当下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2020年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分成三个问题:意识形态之争的新特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举措;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论述。
基于40篇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文献,提炼出的主题词有:“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工作”“党性原则”“正面宣传”“媒体融合”“舆论引导”“意识形态”“以人民为中心”。“主流媒体”“媒体融合”和“新闻宣传工作”归为一类,占比32.5%,内容多为强调新媒体运行规律方面;涉及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的“正面宣传”“舆论引导”以及“意识形态”占比42.5%;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脉相承的“党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占比为25%。
实践逻辑:国际传播和建设性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也发生着复杂变化。这两年来,国际传播和建设性新闻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实践维度的新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中国化新思考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新闻学列入对哲学社会科学起到支撑性作用的学科,而以“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性新闻,关注和探寻传统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发掘媒体角色和社会责任,正是新闻学在新时代的新思考。
建设性新闻的中国范式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社会责任与功能导向为目标,体现了新时代国家顶层设计中对新闻工作的时代要求和重要使命。中西方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新闻界是基于西方新闻自由主义的补丁式修复的视角,而中国是由正面报道展开的理念。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做好新时代对外传播的新闻舆论和传播指明了方向,也是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根本指引。
国际传播可视为建设性新闻对外的延伸和补充,这一部分内容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较少出现。在新时代新局势中重新认识国际传播工作,是当前新闻传播事业中全新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基于国际传播和建设性新闻的24篇文献的文本分析,“中西对话”“正面报道”“中国特色”“党媒”“实践创新”五个关键词是出现频率最高、内容涉及最广的五方面,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对外新闻工作的要求和指示。教育逻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部在2018年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国家级三大“金课”首次于2020年亮相,共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重点应在以下几点进行探索。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高校课程思政中意识形态凸显的一门课程,也是新闻学专业的思想政治课,在未来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价值。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应该集新闻学院(或系或专业)全体之智慧,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和研究团队,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积极性,如结合最新案例、开展读书会等。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讲解应侧重于当下,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的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核心,由此再向马克思经典新闻学理论拓展,从而深化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和思想的理解。
红色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继“红色文化传承与马新观教育联盟高校”于2019年成立之后,2020年有6所高校成为新成员,进一步扩大了联盟高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