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我国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内需,由注重出口向进口与出口并重,由重视吸收外资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此后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逐年下降,到2019年出口在国内市场总值中的比重为17.4%,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也下降到31.8%。
伴随这一过程,是我国经济体量的迅速成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总量的份额从1995年的2%上升到2019年的16%(美国为24%),中国经济增长多年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产业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任何国家无法撼动的程度,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占世界的28%,大约是美国、德国、日本之和;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产业具有集群效应,技术水平由跟跑到部分领域实现领跑,配套一流的基础设施。这些独具的优势,使疫情不但没有削弱中国的产业链,反而使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更加牢固。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由一条弱不禁风的小船成长为在大江大海中遨游、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巨轮。
也正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新阶段,同时面临世界百年新变局,以及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巨变,中央果断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经过2010年以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包括消费和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到11%,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到57.8%,连续6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这是我们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坚实基础。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在世界经济中占比的提升,超过80%的生产和消费已经实现国内循环。
人民币稳步升值,符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要义之一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人民币升值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部需求和消费需求,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人民币稳定和升值,有助于保持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信心,从而牢牢稳住外资企业留在中国,同时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来中国投资。这有助于稳定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今年以来,疫情对各国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稳步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累计71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连续六个月实现同比增长。随着出口效益增加和更多外资流入,我国可以获得更充分的资源和条件,来优化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大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研发投入,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进口,更好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出口的本质是以本国的实体经济资源换取以外币计价的货币资产,进口的本质是以货币财富换取外国的实体经济资源,积极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规模,对应着我国从世界获取更多实体经济资源。由重视出口和追求贸易顺差转向注重进出口平衡,把我国转变为世界第一进口大国,由过去的向世界“卖卖卖”转向对世界“买买买”,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扩大国民实体财富,符合中国战略利益。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最大规模中等收入人口、5万亿美元的超大消费市场,全球最大制造业生产基地,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零配件、能源和资源,预计从2018年到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加上庞大的制造业所需原材料、零配件和各类资源、能源的进口,中国内需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我国从2018年开始每年举办世界进口博览会,就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积极扩大进口、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未来,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进口大国,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地位,吸引和锁定更多贸易伙伴。同时,扩大进口将使世界分享中国稳定发展的红利,带动其它国家经济增长,中国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将成为驱动新的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从而使中国真正成为引领和推动全球化的新的世界中心,提升中国在全球体系和全球治理的地位和话语权。在西方主导的旧全球化体系中,中国是跟随者,在多极化的新全球化格局中,中国将是引领者,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动能。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增进国民福祉。改革开放初期至本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征是,通过较低的汇率,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价格,取得出口竞争优势,中国迅速发展为世界工厂、世界商品第一出口大国、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但同时,低廉的出口商品价格,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出口效益,实质上等于每年为世界提供了数千亿美元的补贴,这实际上是国民福利的巨大流失,这不是高质量的发展。
人民币升值使我国等量的出口商品实现更多价值,我国人民的劳动价值通过出口价值的提升得到应有体现,企业获得更大出口效益,有助于整体提高国民收入,增加国民财富,提升国民福利水平。我国人民的勤劳刻苦和埋头钻研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获得更多的收入,享受更多的福利。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把提高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出发点。
让人民币扬眉吐气走向世界
从长远看,要保卫我们的财富不被美元掠夺,必须打破美元“嚣张的霸权”,那就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让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在国际货币体系占据与中国经济规模相当的份额和地位。
2009年开始,我国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征程(虽然起初我们非常低调和含蓄,并没有明确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到今天,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占比也是第五位。
如果从份额看,人民币距离真正的国际化还很遥远。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占比16%,出口占全球出口14%,而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占比仅为1.91%,在全球储备资产占比为2.05%,次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与澳大利亚元地位相当(要知道澳大利亚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占比仅为2%),人民币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有极大落差。
为什么我国近十年来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出台了不少支持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呢?用周小川前行长最近在一次论坛上所说的:我们不可能一边实行外汇管制,一边又希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实现真正国际化,仍然需要跨过最后一个门槛,就是完全放开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国际化的货币要求资本项目可兑换达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一国货币可兑换程度低,资本管制较多,国际投资者对该货币的持有和交易成本将会上升,该货币难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在完全放开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态度谨慎。其原因是考虑我国金融体系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有待增强,担心资本大规模外流,人民币汇率遭受冲击,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对人民币进一步放开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担忧,实际上忽略了中国经济的规模和特点。要理解中国经济,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超大市场、超强韧性、超宽纵深,这是中国经济区别于世界任何其他经济体的显著特点。如果说其它一些新兴经济体是小池塘,容易遭受货币狙击并引发金融动荡,中国经济就是汪洋大海,有足够的空间和容量抵御各种金融风浪。除了中国经济超大的规模,作为世界第一商品出口大国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中国具备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逐步降低,已经形成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这些独有的优势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具备足够的抵御外部冲击的实力。
从国际经验看,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之所以会面临汇率冲击和资本流动压力,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因为本币的国际化程度不足,一旦经济出现波动,国际投资者容易对本币失去信心,甚至大量抛售。反观其他国际储备货币,投资者对其使用程度高,信心牢固,反而不易贬值,资本外流风险也较低。因此,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增强中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从根源上降低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