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胜:当全球货币洪水泛滥,如何保卫我们的财富?
2020年11月07日  |  来源:观察者网 大橘财经  |  阅读量:7440

在人民币快速走强的形势下,对于美元前景以及人民币汇率走势,中外论者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反差。当美国学者及国外投资者普遍看衰美元,甚至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直白地讨论“后美元时代”来临的时候,国内不少论者仍然对美元是否进入贬值周期小心翼翼地下不了定论,对人民币升值也大多持谨慎态度。主流的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弹性上升,保持双向波动。央行也于10月10日出台措施,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 20%下调为 0,降低企业购汇成本,增加企业购汇需求,以稳定人民币汇率。

 

美元指数走势

央行强调,坚持市场化方向,增强汇率弹性,优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浮动汇率制改革以来,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受住了多轮外部冲击考验,包括最近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考验,也促进了我国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笔者认为,在西方货币大放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并迈向高质量发展,人民币长期注定要升值。要破除固有思维,顺应历史大势和市场趋势,在市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形势下,应该放心允许人民币升值。

长期以来,中国理论界似乎存在人民币升值的“恐惧症”。其背后的担心,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理论观点,即人民币升值,对出口造成压力,影响出口竞争力。这种观点影响极为广泛。升值不利于出口,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理论推论,它基于很多假设条件,但在现实中却缺乏实证的依据。价格仅仅是决定出口竞争力的一个因素,它还由产品的可替代性、技术的可复制性以及市场的充分性等诸多因素综合决定。

从历史经验看,回顾人民币汇改历程,人民币升值削弱出口的情形并未发生。其一,2005年我国启动人民币向浮动汇率改革,从2005年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0%,但中国出口增速年均达到23%,是中国出口增速最快的一段时期。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从简单加工不断转向深加工,出口附加值有所提高,产业链条也有所拉长,这说明中国出口并未受到汇率升值影响,而出口企业也随汇率升值而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其二,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需求下降,为减少对出口的冲击,我国采取了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一揽子鼓励出口的系列措施,以减少企业出口成本。但出口企业因此而降低的成本很快转化为出口价格的普遍降低,中国企业本身并未得到相应好处。但即使出口价格下降,2008我国出口增速依然下降,2009更经历了出口负增长。这说明出口价格下降并不一定能够增加出口,提高出口竞争力。全球经济危机下外部需求下降是2009年中国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最新的例证是,美国从2018年3月对中国开打贸易战,加征关税增加了中国出口美国产品的价格(其效应与汇率升值对价格的影响等同),虽然中国对美国出口出现了一定下降,但2018、2019中国出口仍然保持了9.9%和5%的增长,2019年贸易顺差达到2.92万亿元,扩大25.4%。而2020年中国仍然回到美国第一贸易伙伴地位,对美出口继续增长。加征关税提高的成本,大部分由美国消费者承担,说明中国出口产品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价格不是决定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上升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有限,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

还有一个被理论界长期误读的例子是美日“广场协议”,认为20世纪80年代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是导致日本长期经济停滞和“失去的20年”的原因,并以此作为警惕和反对汇率升值的依据。这其实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讹误。实际上1985年德、法、英国和日本一样都签署了广场协议,都经历了大幅的快速升值。1985到1987年日元对美元汇率最大升值99.78%,同期德国马克升值了101.27%,法郎最大升值了100.55%,英镑升值了66.98%。而德法英三国并未出现泡沫经济,也未发生“失去的20年”,可见日本出现泡沫经济并非源自汇率的快速升值,而是有其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其他原因。同时也很难解释,在广场协议前的1970年代,日元同样经历了大幅升值,累计升值117%,而日本出口稳定增长,经济增速在短暂触底后强劲反弹至超过5%。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GDP增速反而在1988年达到6.79%的历史峰值,同时整个80年代日本出口一直保持增长,并实现了翻番。理由很简单,由于汇率的快速升值,出口价格的提升使得单位货品的价值也提高了。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主要还是日本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造成的。由于日本政府认为升值将打击日本的出口,对国内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因此日本在日元大幅升值后,采取了持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特别是超低利率政策,货币供应猛增,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了泡沫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决定出口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了靠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价格竞争的初级阶段,正在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挺进。廉价不应继续成为中国制造的标签,也不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人民币升值后,一些低端制造产品出口企业可能会被淘汰,这也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快寻求技术升级,实现由低价取胜转向依靠质量、技术取胜,从而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品牌和竞争力,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实现更大出口收益。依托我国拥有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断提升的科技水平,成熟的产业链配套,高效的产业集群,生产的规模化效应,即使出口价格因汇率提高而有所上升,中国出口也依然具有竞争优势,人民币稳定升值对中国出口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中国发展已经走到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要有充分的自信和勇气,摆脱固有思维和西方理论教条的束缚,独立开创崭新的发展理论,开辟符合中国经济特点和长远利益的发展道路。

在当前国际竞争和世界新变局下,人民币主动、有序地升值,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扩大进口,稳定出口,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有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更好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增进人民福利;有助于加快中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以优惠条件吸引外资,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展一般商品贸易、加工贸易、三来一补等,政府制定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开启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主要靠出口拉动,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在2006年达到最高,为35.4%,而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也达到历史最高的67%。我国进出口长期保持高额顺差,也由此带来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问题。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