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遵义: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再次与世界其他国家隔绝
2020年10月14日  |  来源: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  阅读量:8259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刘遵义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遵义是论坛的老朋友。近日,刘遵义教授撰写题为On Twin Circulations(试论双循环)的文章,以下是全文译文。

试论双循环

摘要:双循环分别指“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本报告回顾了自1960年以来中国双循环的演变。双循环的相对规模及其时间变化是通过商品和服务国际贸易总量与国内总需求的比率来衡量的。报告指出,在当今,完全的封闭和自给自足很可能导致中国实际生活水平的显著下降。报告分析了双循环的可持续性所面临的障碍,得出的结论是,预计中国将能够成功推进双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

2020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借此机会,笔者试探讨“双循环”的概念。双循环分别是“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循环是指供应和需求的相互满足。从1950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基本上只有“单一循环”,即“国内循环”。在20世纪50年代与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易货贸易也十分有限。这一部分是由于朝鲜战争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禁运,一部分是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与前苏联之间产生争端。

改革初期的双循环

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开始了第二种循环,即“国际循环”。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双循环”的恢复。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重点仍然是国内循环。

此外,也有意分离了两个循环。例如,外商直接投资人在中国经营的“加工和组装”制造业务必须进口其所有设备和其他投入,有时还需要自己发电,以免在国内层面产生任何投入上的需求;同时,出口其所有产出,以免在国内层面增加任何供应。这种分离使中央经济计划能够像以前一样继续发挥作用。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双循环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彼此互无联系。在一个循环中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不能用于供应另一循环,反之亦然。“两者永远不会相遇。”唯一的共同联系是“加工与装配”业务所雇用的劳动力以及经济特区地方政府提供的土地。

但是,由于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外国直接投资者雇用劳动力不会对国内劳动力市场或工资率产生影响。当时,土地也处于过剩状态,而外商直接投资承租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土地用于其他任何目的,因此也不会影响国内经济。这些安排的目的是使国内经济完全不受任何可能的国际动荡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的双循环可以描述为是两个不相交的圈子,一个代表国内循环,另一个代表国际循环,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重叠。主导的循环仍然是国内循环。

双循环的演变

图1显示了1960年至2019年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出口额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显然,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国际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仅有一年超过10%,在1960年至1978年间平均占比仅7.1%。

图1: 中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