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 赵丹阳:应急外交:新冠疫情下的中国外交变化
2020年08月20日  |  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0年04期   |  阅读量:9566

正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视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在自身面临压力的情况下,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为全球抗疫提供各类物质和技术援助。截至2020年5月25日,中国已向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并且开足马力、严控质量,为全球生产紧缺医疗物资和设备,分别向世界出口568亿只口罩和2.5亿件防护服等各类相关物资。中国民众、企业及民间组织也积极捐资捐物助力国外抗击疫情,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20年3月20日,复星“全球援助计划”已将3.6万件防护物资紧急调运日本,向意大利援助4.55万件医护物资,向韩国援助2.2万件医护物资和10万支检测试剂,向英国援助2300件医护物资、法国8.55万件医护物资。根据澎湃新闻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4月15日,中国内地社会组织已经或计划开展的全球抗疫行动可覆盖六大洲的至少150个国家。例如,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向全球近146个国家和地区总共捐赠超过1亿件应急防疫物资,包括54个非洲国家、28个亚洲国家、21个欧洲国家、25个美洲国家、17个大洋洲国家。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还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联系其他国家并转赠医疗物资,其发起创建的“全球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覆盖230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各国医护人员提供了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技术支持。此外,阿里菜鸟、腾讯等也都为全球抗疫做出积极贡献。

无论从疫情期间中方的表述还是从抗疫外交实践来看,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应急外交淡化了核心国家利益,强化了全人类共同利益。不难看出,中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积极推进国际联防联控,在世界范围内促成反病毒统一战线,推动在联合国、G20、WHO等多边合作框架下的抗疫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

(二)外交心态:从战略自信到战略主动

外交心态体现一个国家开展外交的心理特征和外在气质。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间,中国外交以“韬光养晦”为特质,外交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国内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则呈现出“奋发有为”的特征,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这种战略自信在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深化周边地区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处理地区热点和争端等问题上都有集中体现,实现了从“战略被动”向“战略自信”的转变。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外交非但没有转向战略内顾,反而更加突出战略主动性,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越来越敢于申明立场,从防守反击走向主动发声。与2003年应对SARS疫情相比,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一开始,就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与各方进行合作,分享抗疫经验,加强联合攻关,先后为170多个国家举办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分享成熟诊疗经验和防控方案,向24个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26支医疗专家组,面对面开展交流指导。战略主动成为中国应急外交的突出特征。

在首脑外交层面,中国领导人在疫情期间主动与各方通过电话和通信进行联系。习近平主席先后同近50位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或见面,积极与各方进行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支持和参与G20特别峰会,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推动全力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纵观新中国外交史,中方在外交问题上很少主动给外方打电话,但在疫情冲击下,中国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频频与各国领导人通话商讨,与各方保持联系。外交部和诸部委也组织了覆盖各个地区的视频会议,如与包括波兰在内的中东欧十七国举行卫生专家视频会议,及时分享疫情防控信息和有关做法,同包括巴西在内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东盟、非洲诸地区国家通过视频工作会议就疫情防控开展交流。据世卫组织评估,中国政府采取的果断、有力、及时措施,避免了数十万人感染。许多国家也都认为中国的经验做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疫情期间,中国公共外交更加积极活跃,成为国际舆论的风暴眼。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与各方短兵相接,点名道姓、毫不留情地批评一些错误言行,这是外交上非常大的变化。面对某些西方媒体及个别政客对中国的“污名化”行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一再进行犀利回应和坚决反击。比如,华春莹针对美国的“甩锅”行为连发推文回击,质问美国“自我欺骗和抹黑中国有助于应对疫情吗?”强调“挽救生命比挽救面子更重要”,请美国“诚实和负责任”。耿爽也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美方企图诋毁他人、转嫁责任、寻找替罪羊的做法既不道德,也不负责,敦促美方停止对疫情政治化、对中国污名化、诋毁他国的行为。中国媒体在疫情“舆论战”中也积极行动、高调发声。例如,人民网发表文章指出,“政治病毒”比新冠病毒更可怕,抹黑中国只是政客们推卸防控不力责任的政治游戏。同时,中国各级各方媒体平台如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以及地方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也比以前活跃主动,大幅提高了频率和强度。截至2020年5月15日,国家层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共举办约157场,包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21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级发布会26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每日例行发布会110场。地方层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共举办约1120场,包括北京105场、天津137场、上海78场、湖北96场、广东60场、重庆72场,其他省(区、市)572场。其中,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先后就应对疫情稳定外贸外资、提升国际航班货运能力稳定供应链、防控海外疫情输入、加强医疗防控物资出口质量监管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及时跟进汇总,作出通报说明。自2020年1月20日至5月27日,外交部共举行约82场例行记者会,对疫情有关情况作出答复回应。湖北省政府持续通过新闻发布会、官网、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公开湖北省抗击肺炎疫情相关情况。自1月26日至4月27日,湖北省政府官网几乎每日都对疫情确诊、疑似人数等进行更新。湖北省政府还专门在湖北政务服务网开通疫情专区,对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部门工作、防控政策、破除谣言、疾病科普、复工复产等情况进行实时更新。

(三)外交机制:从归口管理到应急管理

外交机制是国家处理外交事务的主要工作框架。长期以来,中国外交实行“归口管理”体制机制。按内容和性质划分,需要统一安排和综合平衡的外事业务分别由有外事权的地区、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综合管理,重大或规定需报中央、国务院的事项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归口管理和审批。疫情暴发以来,从2020年1月下旬宣布进入重大突发事件一级响应开始,中国从中央到各个部门都建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常规时期的特殊防控措施,其所依据的法律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国务院制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应急管理成为疫情期间中国外交运行的重要机制。

1 2 3 4 5 6 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