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义华:以人为主体:中华文明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
2020年08月07日  |  来源:光明日报  |  阅读量:6628

●中华文明历时数千年而绵延不绝,比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种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断的古老文明,就知识体系而言,中华文明所独具的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特质值得深入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们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一元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下人神分裂的二元世界。

●从《春秋》《左传》《世本》到《史记》,这些宏大严谨的历史著作有助于人们复原人的现实存在、人的现实生活和世俗社会。特别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成为中华文明知识体系最耀眼的一个特点。

●中国固有知识体系可以吸取西方知识体系的各种优秀成果充实、提升自我,但不能失去自我,不能放弃以现实的人、现实世界为知识体系之本的传统,不能放弃以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社会群体为价值主体这一中华文明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

●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现实的人、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为全部知识的出发点,坚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人类全部活动的主体,这和中国固有知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体的人为本,以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直至天下的共同体为最高价值,很自然地互相印证、互相融通。

知识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世界具有某种确定性、系统性、完整性的认知,是一种精神产品,无论是立足实践与实验从直接或间接经验中获得,还是凭借先于经验观察的推理或演绎获得,知识都可复制、传授、传承、传播,在大的范围交流,进行再生产、再创造。

知识体系是一个文明全部知识的总和,其核心部分是知识的基本构成、主要命脉或轴心以及知识获取、交流、传承、创新的主要途径。随着文明的演进和变迁,知识体系自身会发生很大变化,但构成文明基础的知识体系的主要命脉或基因通常会延续下来。

中华文明历时数千年而绵延不绝,比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种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断的古老文明,就知识体系而言,中华文明所独具的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特质值得深入研究。

任何知识的生产,都是知识生产者、知识生产对象、知识生产工具三者的结合与互动。由于知识生产者从属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经常处于文明发展不同阶段,所拥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不同,知识生产对象又经常不一样,进行知识生产所可利用的手段、条件、环境、资源、基础不同,知识生产过程便会产生很大差异,知识生产的产品自然就会形成各自的特点。知识,以及作为知识总和的知识体系,也就一方面具有客观性、公共性、普遍性,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各自的主观性、个别性、特殊性。

纵览世界上绝大多数古代文明的知识体系,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都是宗教神学。知识的传授、传播、传承,最初几乎完全被可以同神灵“自由交往”的巫祝所垄断,其后,则为教会和教士所垄断。

宗教神学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主宰了欧洲整个知识体系。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宗教教义成为政治信条,《圣经》的词句在任何一个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教会所崇奉的天国主义、来世主义、超验主义、神权主义等垄断了所有学术、学科。当时,仅高层的传教士能够识字,民众基本上都是文盲,甚至连一些君主都不识字;普通民众乃至许多贵族,除了接受教会神职人员的宗教神学教育外,通常接触不到其他任何学说,对教会所崇奉的神学只能信奉和盲从,稍有异议就会受到教会设立的宗教裁判所的残酷迫害。直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宗教神学对知识体系的全面统治才被推翻,知识的重点开始转向世俗生活和人们的社会实践,那里的宗教也随之转向世俗化。

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巫祝也曾一度用宗教神学垄断过知识的创立和传授。现存商代甲骨文献显示,王室贵族涉及祭祀、征伐、田猎、生育、出门等活动时,都要求神问卜,以预测吉凶祸福,决定行止。《礼记·表记》记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商代巫祝已经从图腾神崇拜、自然神崇拜逐步转到血缘祖先崇拜、英雄人物崇拜。如“王梦惟祖乙”卜辞累累出现,对商代兴盛作出很大贡献的“祖乙”在甲骨卜辞中出现1000多次,足以证明当时人们已经从对神灵的崇拜逐步转变为对有作为的人的崇拜。随着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上升,出现了越来越多为告刍、告麦、告秋、祈年、观耤、烝尝而占卜,为求雨、宁雨、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诸事而占卜,因为和农事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季节时令变化和风霜雨雪状况,这表明商代巫祝已经愈来愈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中国古代传说中发明用火的燧人氏,发明建造房屋的有巢氏,制作衣裳、发明养蚕缫丝的黄帝及嫘祖,发明农业和医药的神农氏,都是人而不是神,这些传说也证明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就将人自身而不是神灵作为文明的创造者。

周代商,以周公制礼作乐为标志,神学和巫祝对于知识体系的垄断地位宣告终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现实的人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与此相应,学校教育成为知识传授、传播、传承的主要渠道,《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巫祝从西周起就退居为负责祭祀、祈福仪式的专职人员。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