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走向大脱钩?” 会议综述
2020年06月10日  |  来源:人民大学国政评论-中国经济外交观察·第4期  |  阅读量:10311

陈定定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教授、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青以企业和国家层面的成本和风险为框架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进行分析。以此为线索,刘青老师认为过去四十年中全球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出于成本及风险角度的考虑;具体而言,经济自由化大潮降低了生产要素成本,全球治理规则改善降低了国家交易风险,技术进步改造生产函数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且全球产业链起点低导致风险较低。如今劳动力成本差异缩小,技术进步改造了传统产业降低了劳动力份额,自由主义思潮出现逆转,全球治理规则弱化,而且产业链也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全球产业链组织中对风险的考虑占优,因此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风险,而疫情则进一步加深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刘老师认为全球产业链中生产将更加区域化集中,契约密集型行业会受到更大影响,而中国在产业链重构后仍将保有重要地位。最后,刘青老师认为未来外部环境恶化不可避免、但中国不会被美国拖入类似“美苏争霸”的剧本之中,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应对产业链重构的对策:理性看待重构、坚持开放、坚持市场化改革、加强对外投资、增加创新、重视美国对中国超级企业的打压。

刘青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教授、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论述了全球价值链安全危机下的中国产业发展。首先,雷老师分析了当前新冠疫情下全球产业链危机的复杂情况,认为全球产业结构尽管脆弱但重组并非易事。随后,雷老师根据全球产业链结构的国家分布说明中国已经深入全球产业链结构的各个层级,处于产业链的中心位置,而中美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密集型和高端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两类产业领域。以此为基础,雷老师认为未来产业链转移将在三个方面发生转变:在制药和医疗设备领域,产业被西方召回;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被美国集中打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向东南亚自然流失。据此,雷老师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策:一是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速开放国内投资和消费市场;三是强化国内全产业链和全球产业链结构;四是构建亚洲区域价值链。

雷少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