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军:对深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几点方法论思考
2020年06月03日  |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20年第5期  |  阅读量:8758

内容提要: 在世界处于大变局之际,中国的国际问题亟需提升研究水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而改进方法论是突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塬状态,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针对目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存在的突出症结,走出思维误区、摆脱“伪命题、树立复合性思维和实现“历史回归应成为深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论选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世界秩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思潮都与以往有着极大的不同。与此同时, 中国也正加速走向国际舞台中心,其在地区和全球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引发的反应是强烈而又广泛的。这也决定了当下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崛起的地区和国际环境要远比前些年复杂,战略机遇前所未有、战略风险也前所未有。乱云飞渡之际,如何正确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全方位了解竞争与合作的对象并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界的历史性重任。但不能不遗憾地说,目前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似乎并不相称。曾几何时,中国的国际问题学界为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流派、“范式所充斥,“言必称希腊;近年来,一些大而空洞的概念、口号又大行其道,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不明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诸多乱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方法论缺失、错误导致的。因此,要整体性地提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水平,并使之切实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就必须从改进国际问题的研究方法入手。

一、走出思维误区

大千世界的变化是快速、复杂、深刻的,而人类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式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永远是一个不断趋近于真理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突破狭隘、僵化、陈旧思维方式的束缚,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变化的脉动,是从事国际问题研究,也是作出正确战略决策的重要前提。

把握世界脉动,要突破僵化教条的思维误区,避免刻舟求剑,力求明察秋毫,见微知著。世界发展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变,世界时刻在变,常变常新,人类认知相对于世界变化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任何重大的战略变化都会有细微征兆。要突破思维惯性和滞后性,增强研究的敏感性与洞察力。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们看到了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重创,看到了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分化,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特朗普现象和美国退群,据此得出了美国加速衰落的结论。但很多人没有关注或者有意忽略了另外的重要信息———美国在受到重创之后,正在逐渐进行自我修复。美国经济在经历了 2008 年的小幅衰退后,从2009 年就开始了长达十年且年均增速接近 3% 的增长, 这对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言是相当不俗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还在对世界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新能源、新工业和新军事革命当中占据潮头。 在能源领域,页岩革命使美国已经超越沙特和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气生产国, 于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能源独立,而且正积极谋求扩大油气出口,其对国际油气市场和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带来的冲击是历史性的;在工业与技术领域,奥巴马执政时期推行的一系列产业政策改革,以及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的减税等政策促使国际资本和高端制造业向美国回流,美国所拥有的科技与工业制造业优势依然巨大;在军事领域,尽管美国战略界不断渲染中俄军力扩展对其构成的挑战,但美国在核武器现代化、反导防御、高超音速武器、网络战、人工智能军事化等重要领域依然占据潮头,7000 多亿美元的军费开支更是令任何对手都无法与其比肩。这一切都意味着,尽管美国国内政治分野加剧、两党政治斗争激烈,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并未实质性衰减,断言“美国衰落似乎为时过早。 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可能看到美国综合国力一定程度的反弹,也可以预见到美国霸权行为在美国优先的旗号之下强势回归,预见到美国对外行为的更加咄咄逼人。

更为重要的是,在评判国家实力的时候,我们早就应该从方法论上反思和超越过于简单、粗放的总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军事支出和国家能力综合指标(CINC)———模式了。因为这些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测量国家拥有的资源规模,而忽略了国家的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这自然会导致夸大人口大国的实力水平。美国塔夫茨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研究员迈克尔·贝克利认为,国家实力是减去成本之后的净资源。这里的成本可以包括生产成本、福利成本和安全成本。生产成本指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和军事产出必须投入的资源,经济上包括消耗的原材料和产生的污染等,军事上指为了训练军队和研发先进军事装备而付出的成本;福利成本指国家用于维持人们生活的成本,如食物、医疗、社会保障和教育;安全成本指政府为了维护政权、打击犯罪和对外防御而支付的成本。显然,生产、福利和安全成本都消耗了大量资源,衡量国家实力必须去掉这些成本。因此,他提出了应该使用净指标即“GDP伊人均 GDP 指标。GDP 可以体现国家经济和军事产出的总规模,而人均 GDP 则反映了经济和军事的效率,将二者综合起来便可以囊括净资源的规模和利用效率这两个重要维度,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国家实力。虞 作者通过三种方法对比国际政治中总资源和净资源的区别:一是对大国竞争案例进行检验。选取案例的标准是两个大国长期竞争,且一国在总资源上占优势,另一国在净资源上占优势;二是使用大量数据来评估上述指标(GDP、CINC、GDP伊人均 GDP)在预测国际冲突和战争结果时的准确性;三是用三种衡量指标复制了部分现有的国际关系模型,分别测算三种指标的样本内适合度。结果表明,“GDP伊人均 GDP的指标适合度和解释能力远高于 GDP 和 CINC 指标。

世界变化的本身异常复杂,更何况目前为达成特定目的而展开的信息战、宣传战、心理战以及混合战此起彼伏,各种障眼法、迷魂阵不一而足,眼见并非为实。因此,把握世界脉动,要突破简单化的思维误区,避免人云亦云,力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愚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美元国际地位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些人对美元资产在俄罗斯国际储备中的份额急剧下降及黄金、欧元和人民币所占份额相应上升的现象作出了过于政治化的解读,他们认为这是世界“去美元化的又一证明,表明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在进一步衰落。但如果对比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的金融实力,以及近年来双方的金融博弈,特别是考察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外汇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全面数据, 就不能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不是俄罗斯信心满满的“去美元化,而是迫不得已的“避险措施。其真实的涵义在于,在受到美国强力金融制裁且担心被踢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背景下,俄罗斯不得不尽量减少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以防在极端情况下遭受更大损失。更何况,当时美联储的加息政策日益明朗,这意味着包括美国政府债券在内的债券价格势将缩水。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压缩美元资产完全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而不是具有高度政治意味的“去美元化。

把握世界脉动,要突破孤立、静止、片面的机械唯物论思维误区,走出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敌即友的二元论陷阱,以复合性思维观察世界。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际问题的传世之作,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以高屋建瓴的战略视野、深邃的历史洞察力给我们今天的国际问题研究树立了值得认真学习的典范。就方法论而言,他们非常重视从全局、整体和联系当中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本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爷,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于中国老一辈的国际关系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陈启达先生突出强调,要充分研究客观世界存在着的多维辩证关系。这种多维辩证关系在国际问题领域中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阶级因素与非阶级因素之间、历史的继承性与历史的变异性之间、正面因素与反面因素之间、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性质与数量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共性与特性之间,他强调“正确的研究方法应该全面地掌握这九对关系的两个方面,而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这种全面考察、相互联系的方法对于破解孤立、片面、僵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是十分有益的。

与以复合性思维观察世界的方法相对应的实践行为,是用多元平衡手段处理外交事务。在国际议事日程日益复杂、多重博弈趋于紧张的现实面前,不选边站队、搞多元平衡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务实外交选择。在经历了克里米亚危机的西方制裁之后,普京实际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已经衰落、多极化已成现实等战略认知,开始回归实用主义,一面谋求调整、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一面加速向东转以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获取更多实际好处;埃尔多安在重重压力面前,不得不委曲求全,一方面与俄罗斯握手言和并在叙利亚问题上相互利用,另一方面主动调整对美欧关系,避免与西方关系全面恶化;而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