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庭翰 王浩:美国“逆全球化战略”的缘起中国“一带一路”的应对
2020年03月25日  |  来源: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  阅读量:8830

四、规则互补与战略共生:对中国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 

美国的逆全球化举措经英国体系前车之鉴与美国具体战略决策验证,是一种将国家权力投射到经济利益争夺的战略手段,因此兼备区域地缘战略与区域合作战略属性的 “一带一路”倡议也必须被放置在权力视角来看待。由于霸权国需要通过威慑其他国家、索取剩余效用以维持霸权,因而拥护霸权体系的盟友越强大、霸权的收益也越大,对其他国家的压制能力也越强。 美国在美欧、美日贸易谈判中寻求自利行为与巩固盟国协约之间的平衡点,重点仍然落在中美贸易谈判上,凭借全球发达国家阵营对美国体系的支持保持对中国的压制能力。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关系中国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治理的地缘经济问题,也关系如何应对美国的战略制衡与反制。笔者认为,中国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与美国的霸权稳定战略体系之间虽然形成了竞争与冲突,但双方仍然应通过互相理解、互相协调与协同合作避免陷入 “修昔底德陷阱”。从现实主义出发,美国必须接受 “多边领导”才能有效采取自利行为并切实降低霸权维护的边际成本,中国无意也无力支撑全球治理结构;从经济收益出发,中美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已经高度互嵌,产业间与产业内分工与生产网络广泛建立、双方贸易活动与投资活动极为活跃、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共生发展,实际上体现了两国经济发展已经具有共生关系的主要特征:双方在竞争中形成创造性的合作关系、无法脱离任意一方达到或维持高水平、具有差异化的定位的同时扩大共享领域。 

因此笔者认为,在突出两国的共享领域下维护各自的差异化途径、在冲突中进一步寻求合作空间、最大化利用两国合作协同的效率实现规则互补与战略共生,是中国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应侧重的。具体来说,本文对 “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规则上的互信,以美国战略制衡为契机推动改革开放与新型开放经济体制的建设。在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可推动产业准入、最惠国待遇、金融体制、投资约束等领域的改革,在具体的开放机制上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种扩展经济全球化理念与原则的支持性战略属性,能有效增加中美两国的共享领域、降低两国在价值观上的冲突;进一步的改革姿态也有利于降低美国盟友对中国可能会追求霸权的政治警惕,并减轻亚欧国家就加入 “一带一路”倡议后可能陷入中美对抗的担忧,从而更顺利地推动 “一带一路”在亚欧大陆的建设。 

第二,通过增加专用性投资与供应权分摊加强中美公共物品的互补与互融,增进中美的共同利益。一方面,中国可考虑加强 “一带一路”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对沿线外国家的开放性,欢迎美国扮演合适的角色,包括推动 “一带一路”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物品体系之间形成交叠利益,如积极参与伊拉克、阿富汗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战后制度重建与反恐部署。另一方面,中国可进一步强化经济类公共物品供应并弱化安全类公共物品供应,使中美公共物品供应权形成更清晰的分离,推动两国各司其职。美国在提出 “重返亚洲”战略以来,强调通过改善军事同盟运转以对亚太地区盟友提供强有力的安全类公共物品,并在退出“ TPP ”后收缩对东亚的经济类公共物品供给,因而被视作是有利于中美各自负责不同类的公共物品,实现领导权均摊。 均摊现状由于尊重美国在区域内的安全网络利益,因而有利于中美在公共物品供给互补性的提高、有利于中国潜心经营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第三,将欧洲视为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使欧洲进入中国的 “朋友圈”。从传统的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亚洲发展中国家一直被视作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员。然而笔者认为,欧洲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甚至从长远看,是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对安全类公共物品供给需求旺盛,长此以往必然会逼迫中美就谁来主导区域安全问题形成竞争,从而再次将中美拉入争霸战之中。而欧洲国家以欧盟为核心,虽然是美国霸权体系的秩序维护者,但也是全球产业链重塑与治理秩序的主要推动方之一,更可能与中国实现互利平等、包容开放的共谋关系。另外,欧洲作为美国霸权体系的核心维护者,具有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中国与欧洲就 “一带一路”倡议达成共识将使中国也具有与美国谈判的筹码、加强应对美国战略反制的能力。 

(本文转自:《新疆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时政国关分析。作者简介:陈庭翰,经济学博士,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后王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