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汉:历史上有无数超级大国兴起,但中国不一样
2019年09月21日  |  来源:观察者网  |  阅读量:9949

同时,中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产党领导的治理体制,能够确保国家机构基本上不被跨国资本与军工利益集团掌控;能够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优先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存发展权利;在赋予国家资本以优先地位的同时,又能有效节制资本的掠夺性与破坏性。

再者,中国仍在探索最佳的社会发展模式:制度创新的动力依然丰沛,意识形态包袱相对较轻,鼓励多元文明相互借鉴。

更重要的是中国传承兼善天下的文化基因,中国知识精英阶层仍深受传统的天下观、义利观等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更愿意承担对于弱小者的扶持责任;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而不同,包容与尊重多元宗教与文化,不强求价值标准齐一,不会制造文明冲突。

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普遍对非西方国家的兴起抱持一种悲观的论断,认为非西方世界缺乏相应的文化传统与法治根基,如果西方国家不主导这个世界一定会分崩离析。

而近年来西方世界出现的许多悲观预测都是在这个逻辑上推演的。他们着重强调如果美国不再继续提供国际公共产品,那也没有其他国家会提供,接下来就会出现类似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14]。

他们普遍刻意低估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忽略其在全球重组和全球治理改革中起到的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从《巴黎协定》的谈判与签订过程可以看得很明显:中国、印度、巴西与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对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议题,已经有能力、也有意愿与西方国家平起平坐地协商,并承担起应负的义务与责任。在联合国维和任务领域,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人力派遣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出资国。

因为西方主流媒体刻意的忽视,大多数美国主流国际关系学者都不知道,过去几年中国在不张扬、相对低调的情况之下,已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观的“补充性或者替代性”国际公共产品,甚至在有些领域中国还提供一些过去美国或西方国家不曾也不愿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也在全球治理中成为很多重大议题的关键倡议者,至少是一个塑造全球共识的重要建构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虽然那次峰会的领导人宣言,日后如何落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它的精神、它传递的政策信号具有历史跨越性意义。

在此之前,G20峰会关注的都是短期问题,比如保护主义、全球经济复苏,还有金融系统性风险。但在中国的幕后运作下,G20峰会终于把视野与聚焦拉回到全球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和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的中长期的议题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15]

中国这十几年来非常重要的建树,就是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与全球各地区的政策协调跟合作机制。面对东盟、阿拉伯联盟、中东欧,整个拉丁美洲跟加勒比海共同体,乃至面对整个非洲,中国已经建立独有的“多加一”模式,或者叫“区域加一”模式,而且这些合作平台不是松散的,而是越来越实在的多边合作机制,有领导人峰会,有部长级会议,还启动很多专项合作。

而美国从来没有搭建过这样的多边机制,美国花很大精力去搭建跟它最紧密战略伙伴的军事联盟,而基本上不重视与那些欠发达国家建立这种经济伙伴关系跟全方位互联互通架构。在当前国际社会不够完整、不够完善的现有多边体制下,中国做了非常重要的补充性体制建构,而且正引领新兴市场国家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中国大力推动协助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的长期融资机制,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以及区域性的丝路基金、中国—中东欧基金、中非基金等。

同时,中国也在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之外提供替代性设施,例如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跨境电子支付平台、银联支付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等。

还有,中国在全球通信与导航领域也提供新型公共服务产品,包括推动制定全球统一5G标准,推动全球IPv6根服务器的架设计划,北斗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等。

中国也开始提供能源与金融交易替代性结算机制,包括发行特别提款权(SDR)计价债券,增加发行境外人民币计价债券,培育伦敦与香港成为境外人民币结算中心,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办以人民币计价(并可转换成黄金)的原油期货合约等,这些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美元作为唯一的结算货币或储备货币的基本格局。

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大趋势仍然充沛着前进动力,非西方国家之间将会构筑愈来愈绵密的经济、能源、科技、资讯及金融交换与互助网络,这将为全球化带来新的动力,这也不是西方的反全球化政治势力或特朗普的对中国战略围堵政策所能阻挡的。尤其是获得众多国家响应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回应逆全球化挑战的有效策略。“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融合工程,这个宏大的构想依托欧亚大陆板块,外联非洲与拉丁美洲。

跟美国在战后推出的“马歇尔计划”不同,“一带一路”倡议是全方位开放的,中国不搞小集团与军事联盟,也不准备利用“一带一路”来围堵哪个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加速推进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推动大型跨国基础设施合作,开辟新的经济走廊,打造全新跨国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内陆国家与海洋国家同步发展,带动世界经济板块的重组。

“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将为全球化打造更厚实的基础,会远远超越传统区域整合所着重的贸易自由化、旅游便捷化、投资便利化等范畴,而是推进基础设施、能源、农业、通信、科技、城市管理、文化与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指出,许多沿线国家过去都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缺乏以及政策法令不足,贸易与吸引外资的巨大潜力无法释放,而“一带一路”开辟的新亚欧大陆桥以及通往印度洋的经济走廊将可为这些国家明显降低运输的时间与成本,并可带动贸易与投资。

世界银行的专家估计当这些新的运输走廊建设完成,沿线国家对外贸易的运输时间可以平均缩短12%,内陆国家的改善幅度将更为明显。沿线国家所生产的有保鲜期或需要争取时效的产品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一带一路”倡议会有明显的扶贫效果,将可让运输走廊沿线国家至少700万人脱离绝对贫困,以及帮助3200万人脱离中度贫困。[16]

相较于世界银行的评估,荷兰ING银行的智库评估报告对“一带一路”的贸易促进效果更为乐观,他们估计“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陆续完成时,将可为世界贸易带来12%的增长。2017年全球货品出口总额为17.7兆美元,服务业贸易总额为5.1兆美元,合计为22.8兆美元,12%的增量就相当于2.736兆美元。目前每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也不过是5400亿美元。[17]

全球化虽然导致西方发达国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但很大程度上那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失灵,以及政治菁英被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跨国资本利益集团彻底绑架的结果。

整体而言,全球化仍不断在世界各地创造更多的受益群体,而且是大量增长,最好的例证就是非洲大陆。非洲人口在2017年是12亿,但增长的速度惊人,估计到了2050年人口将达到25亿,这里将是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热点。

从1990年代开始,受惠于超级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超过三分之二的非洲国家都出现连续十年以上的中高速增长,2008年以后增长曾一度受到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拖累,但从2016年开始又逐渐恢复强劲的增长动力。非洲是当前世界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尤其是过去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更是外商投资的热点。

拉动非洲经济增长的最大助力来自中国提供的出口市场、开发援助、长期融资、技术合作、直接投资,以及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每年达到20%,投资的增长速度同样惊人。

1 2 3 4 5 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