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从中巴经济走廊看“一带一路”光明前景
2018年10月06日  |  阅读量:11369

最近《金融时报》连续发表了几篇报道,讲“一带一路”的问题。其中一篇报道讲,巴基斯坦正考虑停止同中国在中巴经济走廊的项目合作。这误解非常之大,引起了国际社会较大关注,巴基斯坦政府出面辟谣说这是假的。但是已造成了很大影响。

正好上两周我就在巴基斯坦,沿着中巴经济走廊从南到北走了一遍。这一遍给我带来的印象特别深——中国的智库不能留在大学办公室里研究“一带一路”,我们只在北京、上海研究“一带一路”,那是永远也研究不好的,没办法了解实际情况。

中巴经济走廊英文为“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简写为CPEC)。现在CPEC这概念在巴基斯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人小孩都知道CPEC,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在研究CPEC,所有的大学都在讲CPEC。为什么CPEC对巴基斯坦这么重要?因为CPEC已发生了很大的作用,还会发生更大的作用。

我下面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瓜达尔港。瓜达尔港正成为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港口。它不仅是港口,而且是经济特区,“瓜达尔经济特区”。这经济特区的模板就是深圳,将来要建成巴基斯坦的“深圳”。

瓜达尔港现已开辟若干平方公里的园区,电、水、煤、道路、物流,几通一平正在解决。想要进入园区的企业现在是“一席难求”。现在他们忙着要建园区第二期、第三期。还有中国“海尔”家电为核心,形成了“海尔”产业园区。在这些样板园区的带动下,巴基斯坦计划开辟9个经济产业园区,吸引国际资金流入巴基斯坦。不仅是中国企业,世界各国企业都可以进去。

第二个例子就是中巴公路,又称喀喇昆仑公路。这条公路是六七十年代中国建的,有几百名中国工人在那里牺牲。最近五年,中国对这条公路启动二期工程,路面全部铺上沥青,时速可以达到80公里以上。大家要知道,在高原上修一条沥青公路是非常艰难的,但我们修好了。巴基斯坦人民走在这路上,就像我们中国人走在平原的道路上一样,毫无障碍。

第三个例子,中国企业在那里承担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大概19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和20多个重大项目,如中国的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在那里建设电站,帮助巴基斯坦解决缺电的问题。华为帮助把巴基斯坦的通讯系统全部现代化。仅三峡集团在巴基斯坦雇佣的工人就有4万多,华为雇佣的工人有2万多,两公司合计雇佣了近7万巴基斯坦工人。

第四个例子,推进巴基斯坦的城市现代化。巴基斯坦的城市面貌还比较传统,一般都是两三层楼,五层以上的房子都很少。卡拉奇这城市已有2200万人口,中国一家民营企业承包了卡拉奇的城市环境卫生,在3年时间内初步解决卡拉奇的垃圾处理问题。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正在伊斯兰堡投资建商业中心,建成以后,伊斯兰堡城市面貌将发生很大变化。

除了这些硬件,中国也正帮巴基斯坦完善“软件”,即配套的社会公益设施。除了教育、文化、卫生等项目,还有比如在一些高电压到不了的边远地区,帮他们建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帮助解决通电问题。

除了“硬联通”,我们还需要“软联通”

实际上所有的“硬联通”如果没有“软联通”,恐怕都难以成功。

第一,所有项目在落地的时候就和当地居民产生了关系。当地居民同意不同意这项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项目能否持久推进。

第二,项目落地以后,需要吸引大量当地劳动力进入这一项目,否则都是中国工人也不行。没有当地的管理人员和工人,这项目将来容易半途而废。注重雇佣当地的经理、工人,这一点也是“软联通”。

第三,培养更多的当地人才。比如像巴基斯坦有很好的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的景色,但没有旅游业,一年只有两三千个游客。中国任何一个景区一天就是两三万人,所以要培养更多的旅游从业人才。

所以,软联通是硬联通能否持续的保证,没有软联通,硬联通基本都是失败的。像文化的、价值观的、制度的联通,那就更 高了,需要更长时间。

把“一带一路”看成一个纯粹的基础设施项目,这是非常片面的。我相信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中国政府、中国企业还是中国的一些大学机构、研究所,都要花很多的力气进行“软联通”。“软联通”的时间要比“硬联通”的时间长得多,“硬联通”可能最多不过5年就完成一个项目,“软联通”可能要几十年。

如何做到与巴铁“民心相通”

中巴经济走廊也好,中亚国家也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因为它们是“一带一路”往西走的第一步。

这地方有利的一面,就是中亚国家都是上合组织成员,某种程度上,他们在政治上跟中国比较靠拢,在官方关系上没有太大问题。特别是巴基斯坦,我们称之为“巴铁”。但中巴两国老百姓过去接触很少,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两国老百姓相互了解不多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如修大工程,两万中国工人到巴基斯坦一个小的县级单位,就可能引发诸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宗教不一致,这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宗教情况,尊重对方的宗教习惯。饮食上也是如此。此外中国工人过去,虽然也做了些教育,但绝大部分不了解外文,尤其是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旁遮普语等民族语言更不会了,到了那边什么都说不上。不懂对方的文化,再不懂对方的语言,容易闯事。所以说中国在外面做大工程是有一定风险的。

第二个就是安全问题,这问题也比较复杂。

其实巴基斯坦是比较安全的。我在那边二十几天,但一个危险情况都没出现。在村庄、镇上,社会环境相当稳定和安全。当地的巴基斯坦人因为中巴走廊,要把这地方保持安全,争取有一带一路项目落地。一带一路产生了这种效应,当地人民看到有中巴走廊项目的地方就能更快发展。改善安全形势以谋发展越来越成为当地人民的一种共识。

实际上,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恐怖主义是变少了。总的一条就是又有发展经济,才能消除恐怖主义的经济基础。中巴经济走廊的这一点其实可以推而广之。将来一带一路修到阿富汗、伊朗、海湾地区以及中东,修到高加索地区,都有类似情况。

第三个问题是民心相通,我认为这不是靠一两个人的智慧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靠教育、培训、交流活动等。

我们要去那里和当地合作办学校,或把那里的老师邀请到中国来进行职业培训,如旅游培训、海关培训、医疗培训,让这些巴基斯坦人得到提高,再回到巴基斯坦,由他们来解释中国的一些事情,这比中国人自己说效果还要好。

我们经常是重视硬件,忽视软件。就是要重点建设大工程以外的配套工程,而配套工程里主要的是人心的工程,做教育、医疗、卫生、职业培训。

我们现在和巴基斯坦讲好,已有近200亿美元的二十余个项目要做完,等这些项目变成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也把配套的60亿项目加上去,等这些都做完了再上新项目。这是中巴之间达成的新共识。这么一条新闻,到英国《金融时报》里头,就变成“中巴项目都要停掉了”。

民心相通和硬件的社会经济效益是结合在一起的。项目出效益了,民心也相通了;民心相通了,项目也容易做好,也安全了。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不要把投资和援助混淆

现在有些西方媒体为诋毁“一带一路”,开始炒作“债务陷阱”。事实证明,中巴经济走廊不是巴基斯坦的“债务陷阱”,而是为巴基斯坦未来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也是中巴关系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一个动力。

所谓的“债务陷阱”,其实是西方媒体故意混淆概念。中国给巴基斯坦的200亿美元不是援助,里头有180亿以上是投资,不要把投资和援助混淆。而且援助又分两种,无偿援助和贷款,贷款是要收回来的,而贷款下也再有细分。所以,200亿中真正无偿的援助很少很少,贷款占了一部分,更多的是企业投资。

投资建成后,不仅要盈利,而且会带动当地的发展。比如电力要翻了一倍,巴基斯坦的工业能力就翻一倍,生产能力上来了,就意味着就业能力增加、税收增加,整个国家的财力增加。项目带动经济发展以后,经济发展带来的钱不能用投资来计算,因为会远远超过投资。这种综合效益就无法准确计算了。

总之,“债务陷阱”的提法,首先混淆了概念,第二它不计算投资的效益,第三它根本不计算带来的宏观效益。所以,“债务陷阱”是没道理的。

巴基斯坦人一点儿也不担心“债务陷阱”,他们现在着急的是一带一路的项目“不均衡”,有的地方偏多,有的地方偏少。巴基斯坦的一家智库做的民调,表明支持CPEC的比例已达85%,剩下的不是反对,而是说中国的CPEC做得还不够,我这里还没感受到CPEC,希望赶快过来。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旗舰,中巴经济走廊的成功也预示着“一带一路”未来的成功。这就是西方媒体为什么要拼命诋毁中巴经济走廊。实际上这种媒体报道无济于事,根本不会改变中巴经济走廊未来光辉的前景。 

本文转自《观察者网》2018年10月6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