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专著
Journals & Books
  •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曾一度对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经济实践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国家富强既需要吸收经典经济理论的有益成分,也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中国自 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困境,破解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一要“化中国”,立足于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实现“实践—经验—理论”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二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突破和重构既有经济学理论的范畴和方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2023/03/16
    5077
  • 跨境补贴的核心特征是补贴领受者位于补贴提供者所在国家 (地区) 境外。当前世界格局的演变促使欧盟和美国积极主导多种跨境补贴规制路径,包括扩大贸易救济规则的适用范围、专设全新的单边审查机制以及强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补贴纪律。从 WTO 规则的角度来看,部分规制路径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跨境补贴规制背后是“全球发展”和“市场扭曲”叙事的博弈以及贸易、投资和竞争规则的交融。在跨境补贴议题上,中国政府应当坚持 WTO 改革框架下兼顾各方利益的谈判立场,推动跨境补贴相关争议得以妥善处置和预防,同时以竞争中性原则指导产业补贴和国有...
    2023/03/14
    5775
  • 当前国际重大危机爆发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所引起的连锁反应。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核心是遏制中国,北约东扩、彻底削弱俄罗斯只是这个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乌克兰危机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突变”;“一带一路”则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以来最大的“地缘经济渐变”。“突变”与“渐变”相互交织,导致国际战略界未能预测到的“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同时,俄罗斯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一带一路”中欧大通道的必经之地,其稳定与否深刻关乎“一带一路”所能带动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
    2023/03/14
    8963
  • 全球发展倡议是继“一带一路”倡议后,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推动全球治理 变革和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落实,使全球发展倡 议成为全球发展行动,可以多边化、规范化、议程化和机制化作为努力方向,以对接、共建、示范和协同作为工作重点。
    2023/03/14
    5649
  • 文章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选取了22条国际河流作为案例,分析了在何种原因及条件下,国际河流的水冲突频度会出现差异。基于学界当前关于水冲突的主流解释,文章主要验证了霸权稳定理论、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以及资源稀缺理论所提出的相关假设。
    2022/12/14
    7527
  • 当前,美国及其盟友刻意淡化其反华活动严重破坏国际规则和道义的事实,将中国的正当反制污名化,操纵国际舆论,极力渲染“中国经济强制论”,并为其编造的“中国威胁论”提供所谓“新证据”。中国一些媒体在为中国正名时不自觉地陷入了西方思维和理论陷阱中,包括将“Economic Coercion”译成更具贬义的“经济胁迫”。本文在梳理与反思西方社会关于“经济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美“经济强制”政策逻辑和实践的比较,认为美国的“经济强制”呈现进攻性和霸权性,其目标国家具有全球性,并往往成为对目标国家的全方位攻击,目的在...
    2022/12/14
    88590
  • 本文从 “社会网络理论”出发,提出从“网络性权力”这一新理论视角对守成大国的权力进行测量,补充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了一个“守成大国网络性权力+国际制度弹性”的理论框架,并用来解释中国在跨境支付、互联网域名分配、开发性金融等新兴领域参与国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2022/06/22
    6940
  • 中国的减贫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但中国的贫困治理不是一个单维度的减贫政策,而是一个以消除贫困为目标的国家主导的系统治理工程。
    2022/03/11
    7325
  • 非正式弱联盟普遍存在于中东地区,基于非正式安全协议,比正式强联盟更松散、方式更加灵活,结盟对象更加广泛、安全合作处于浅层次。作者提出“弱链式联盟”概念,解释这一现象,对传统联盟形成与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
    2022/02/28
    6131
  • 作为一家由新兴经济体倡议筹建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为什么亚投行会出现运营制度趋同?研究亚投行运营制度趋同及其形成原因,可以为考察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带来政策启示。
    2022/02/24
    6250
  • 在20世纪下半叶西方政治学中的以美国和西欧政治制度为标准的“自由民主”规范同构的背景下,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最终发展成为比较民主化研究的一部分。21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突破这样的规范性设置。
    2022/02/24
    8148
  • 尽管文学界提出“作为研究范式的数字人文”这一具有自我反思意识的观点,但尚显微弱,并且依然受技术工具论的束缚。数字人文的真正意义在于不仅使得人文研究的非文本的领域得以重新展现,并且有着将非人经验、数字对象等领域展开的可能性。
    2022/02/23
    686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