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凯:如何为长三角建个“人才库”
2019年03月20日  |  来源:复旦新闻文化网  |  阅读量:4774

以昆山南站的情况为例,自从2010年该高铁站开站以来,候车室里前往上海上班、旅游的乘客与日俱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发往上海的客流达439万人次,较运营初期增长超过470%。工作日早高峰时段,从昆山去往上海的乘客数量就超过4000人。

作为苏州下辖的县级市,昆山位于上海、苏州两城之间。有分析人士指出,高铁扮演着上海和昆山“城市间轨道交通车”的角色,基本实现了两座城市的“无缝对接”,这种“同城效应”对于深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以前,旅客要购买经停昆山南站的车票前往上海,由于不是始发列车,所以票额少,很多人都要提前一周才能购到有座位的车票。为了解决早高峰期间旅客多、票额少的问题,去年,昆山南站增开由昆山始发开往上海的G7215次高铁列车。G7215次列车属于大编组列车,有16节车厢,可以承载旅客数量达1100人,有效缓解了旅客出行难的问题。

这趟列车被称为“长三角距离最短的始发列车”。据昆山南站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G7215次列车共发送旅客10余万人,日均发送旅客数量达800人。一些乘客受访时表示,住房成本较高等因素让一些上海上班族选择在隔壁昆山居住,这项选择如今有了加分项,“高铁上下班成本比在上海租房更划算。”

这让一位家在上海、在苏州火车站工作10余年的铁路工作者也对“长三角人”的概念有了新感触,“在工作中,我接触到很多跨城上下班的人。高铁的开行拉近了城市的距离,促进了城市间的交流,也让更多人有了选择异地工作的机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钮心毅表示,未来,如何从整体规划角度打造更高效、更高密度的长三角交通网络体系,为日益增多的“长三角人”提供通勤支撑,会是进一步深化长三角融合的有效路径。

人才流动从单向走向双向

去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里的跨地区人才流动出现新动向。浙江连续16年来上海引才的“惯性”终于被打破。上海不仅迈出脚步,带领金融、航运等行业的企业前往浙江寻找优秀人才,还专门为长三角的企业加开专场招聘会。

在去年底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洽谈会暨高校毕业生择业招聘会上,现场5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中,近1/5是来自苏浙皖三省的企业。不少企业将提供长三角多个城市的工作机会作为卖点。“企业在多地布局,可以为入职员工提供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多个长三角城市的岗位选择。”“企业来自江苏,但可以为员工提供上海和江苏两个不同的工作地点选择。”类似的表述出现在不少企业向应聘者展示的宣传信息中。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明表示,此番招聘会专为长三角地区企业来上海引才加开,在原来春季专门召开为长三角地区企事业单位来沪引才服务的基础上,变成一年两次,目的正是进一步升级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交流。

根据李明的观察,以往,长三角地区企业往往是在大学生校园招聘季的尾声在上海引才,给一些已经有就业方向但不太满意的学生一个“第二选择”。如今,招聘会变为冬春两季,标志着长三角企事业单位正在成为上海大学生的“第一选择”。

去年初,沪苏浙皖四地人社部门共同签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随着四地人才交流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人才流动将进一步从单向走向多向。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