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凯:如何为长三角建个“人才库”
2019年03月20日  |  来源:复旦新闻文化网  |  阅读量:5615

解放周一:上海如何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人才辐射”?

姚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环境与发展生态的竞争。上海目前已经具有集聚人才的生态优势。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自由贸易主要的港口城市,上海融合了中西结合的海派文化。近年来,随着上海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越来越成为海内外人才的主要集聚地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上海人才政策、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商业水平等不断完善,海内外人才在上海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适应。总之,上海已经为人才的集聚打造了一个较好的生态系统。这时,上海可以进一步发挥的“人才生态辐射力”,就可以包括生活环境辐射和营商环境辐射两大方面。

生活环境上,随着上海不断改善城市健康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扩大国际教育资源供给,交通效率不断提高,不仅为本地人才集聚提供生活工作的基本所需,也为周边城市人才共享上海的生活设施创造了条件。

营商环境上,上海正在更多地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努力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观念与体制障碍。这对周边城市也是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未来,上海如果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产业、企业,在综合借鉴国内外优秀引才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并实践各种不同的人才辐射模式,相信可以为长三角引才、聚才提供更多思路。

大数据为人才需求预测与精准配置创造了条件

解放周一:如今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大数据时代,人才政策是否也应与时俱进,提升人才大数据服务能力?

姚凯:没错。大数据时代所提供的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同样可以为人才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服务。假设我们可以为长三角建一个人才数据库,可以带来的最大好处,恐怕就是从整体上加强长三角区域人才需求的精准预测和及时补位,全面提升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效率。

解放周一:要想建一个您所说的长三角人才数据库,目前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了?

姚凯:是的。比如说,我们以前以为,要想建立一个这样的数据库,长三角区域各地政府首先要达成共识,支持人才信息系统的统一建设。但后来我们发现,在建库初期,即使一时半会儿无法在行政层面得到统一的支持,利用现有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的理论模型,已经可以建立一个为长三角区域人才一体化提供服务的动态智能信息系统。

除了传统的信息抓取手段,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获取人才信息,建立人才数据信息系统,提供与长三角人才发展状况相关的各种指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抓取到的大数据,进行人才多维度画像、建立应用模型,等等。未来的理想愿景是,根据政府和市场需求,借助大数据信息系统,提供较以往更全面、精准、科学的多层次人才信息服务。

具体来说,数据库建设可以从获取、组织和利用三个维度入手——

在数据获取上,此前,科技研发类人才大多在长三角各地政府科技口子都有备案,只是彼此之间是各行其是的数据孤岛,难以发挥协同一体化的作用。如今,我们正好可以利用数据收割技术,实现人才数据的汇集。再以如今颇受欢迎的互联网人才为例。互联网人才大多聚集在互联网公司和创业类公司。理论上,我们就可以从猎聘、51job、智联招聘等招聘网站入手,整合这些公开的人才信息。

数据收集完成之后的工作是数据组织。数据组织方面,我们可以为每个人才形成大数据画像,并利用本体或知识库构建人才之间的各种关联关系。如今,但凡人才的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和管理活动,基本上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文本挖掘和处理技术,对人才的这些信息进行跟踪,生成各类画像。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的手段重新定义人才和人才之间的关系、人才和行业之间的关系、人才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人才开发利用做准备。

人才利用方面,过去比较传统的方法是凭借经验,通过对某个数据库输入检索词来进行搜索,或是直接凭经验和直觉,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来传经送宝、解决技术问题等。但这种依赖人脉和经验判定的做法,其实并不非常精准,信息更新也总是慢一拍。在这一点上,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借助客观实时数据精准发现人才,并通过各种人才数据之间的关联和关系来发掘、锁定新的人才。

以上三个维度是我们目前从技术和数据层面,解决长三角人才信息系统建设问题的三大抓手。此外,根据从互联网上抓取的数据,构建人才情报的“拼图”,也可作为了解人才流动与需求走向的辅助手段。

链接

“长三角人”的队伍正在壮大  “高的”造就更多“长三角人”

早上7点03分,在上海工作的昆山市民刘晓晨坐上G7215次高铁列车。18分钟后,这趟从昆山始发的高铁准时抵达上海,刘晓晨出站换乘地铁,到单位时不到7点40分。这让刘晓晨感到,“坐高铁速度快,准时准点,还不用担心堵车!”而如今,像刘晓晨一样打着“高的”上下班的“长三角人”越来越多。

据同济大学近期一项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长三角地区跨城通勤研究表明,数万“长三角人”每天往返上海工作。其中,来自苏州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80%。在苏州昆山花桥地区,跨城到上海中心城区工作的人数甚至超过赶赴上海奉贤、青浦等郊区新城的人数。

对这些每日跨城的“长三角人”而言,通勤是重要的生活议题。而高铁线路的开通很大程度缓解了“长三角人”的出行难题。从2010年的沪宁城际高铁、沪杭高铁投入运营,到2013年宁杭、杭甬高铁正式启用,长三角“高铁都市圈”日渐成熟。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