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跳出华为看华为,冷静就是力量!
2019年02月01日  |  来源:秦朔朋友圈  |  阅读量:6967

我曾听一个做制造业的中国企业家讲过这样的故事:创业初期,他和总工程师到美国一家全球领先的工厂考察,对方不许拍照,他们就分工,一个专门看生产线的布局,一个专门看设备的构成。一回到酒店,两个人就赶紧凭记忆把图纸画出来。20年后,这家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生产方式、关键技术都有自己的专利,和美国公司平起平坐,各有优势,而且已经到美国投产。

还有一个在医疗领域归国创业20年的企业家对我说,他们公司之所以能用20年时间跃居世界前列,是因为当初他在美国工作时就在这个领域做研发,起点就是前沿水平,回国后也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顶级水平对标,通过技术合作、并购等方式整合资源。2015年,他们的科研成果登上了医学权威刊物《柳叶刀》。

这些年我听到和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

事实告诉我,只要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拥有近似的知识和技术起点——我称之为“具有资源一致性”,中国企业就能够利用自己庞大的市场优势、成本优势(原来是劳动力红利,现在是工程师红利)、制造优势和配套优势,加上政府的开明和支持,在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逐步赶上去,甚至取得竞争优势。

这种优势不仅是成本意义上的,也正表现在效率和体验上,在某些领域还表现在创新上。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中国市场(比如互联网应用),也表现在国际市场上(比如华为)。当然,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上没有Google、Facebook,但之前MSN和QQ、ebay和淘宝的竞争说明,中国公司并不惧怕竞争。苹果公司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在中国,华米OV在市场上的份额也是越来越大。

中国的市场优势不只是规模大,还表现为中国有愿意尝试新生事物的巨大用户群体,特别是在数字化创新方面。这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移动支付。

中国的创新,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举例来说,中国能生产全球4K电视机的40%以上、智能手机的75%以上、电脑的80%以上,但其中的芯片主要靠进口;中国模具产品使用寿命一般较国外先进水平低30%到50%;工信部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在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精加工生产线上,95%以上的制造及检测设备都依赖进口。

但是,中国创新的奇点可能已经来临,创新正在加速度,不可逆。

中国创新为什么能够崛起、并开始加速度?英国牛津大学社科领域首位来自大陆的终身教授傅晓岚的实证研究表明,因为中国基本走上了开放式国家创新系统之路。所谓开放式国家创新系统,是对国际知识、资源和市场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其特征有四:

一是拥有双重的知识来源。虽然该系统旨在培育国内创新能力,但是强调,从研究到发展到商业化整个创新链条的各个阶段,对外部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资源是开放的;

二是拥有包括国家、私营部门和跨国公司在内的多种驱动力量,并将国家和市场结合起来以引导创新的发展方向和资源分配;

三是同时包含了由外而内(Outside-In)和由内而外(Inside-Out)的两种开放创新模型的分支;

四是强调对多个知识扩散渠道和多渠道、多层次知识获取策略的合理利用。

历史地看,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技系统是跟随苏联模式建立的封闭式创新系统。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部知识有高度的开放性,一开始主要是吸收外国的知识和技术,20世纪90年代后,在保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开始强调自主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发展中国家不常见的非常规渠道——例如直接跨境投资、收购技术、与国外大学进行国际创新协作、吸引高技术人才移居或回流到中国——通过这些方式,中国在知识获取方面的表现更为活跃,这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竞争力。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