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当前国际形势与“一带一路”建设
2019年01月14日  |  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  阅读量:9104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侨办咨询专家、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的发言主要围绕人文交流与文化产业展开。陈平表示,近5年,她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文化遗产如何从目前资源型的存在变成“一带一路”的产品和产业向世界输出,在新的全球创意经济的产业链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中国非遗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所幸保护力度比较大,不过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相比,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成为振兴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向外输出软实力不足的症结在于产品的缺乏。她认为,尽管中国拥有较为成功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文化符号,但事实上此类故事在中国数不胜数,却并没有形成很好的文化产品。因此,中国人如何学会用国际语境讲述中国故事是当前文化输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陈平提出了以下对策:

首先,应当把重心放在产品和机制上。她建议在“一带一路”100多个工业经济园区中,将一部分园区做为文化产业停靠的港湾,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港湾,也是当地及地区文化的展示中心,汇聚各方的文化商业展演和活动。她还提议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一个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以广州南沙等地为集中点,散布到香港、澳门等地,甚至东南亚,以此深入推动“一带一路”的文化互联互通。

其次,中国“一带一路”的文化发展基金应当运用到一些更长远的投资中。鼓励海外神话和中国神话的融合对比,让欧洲人对比罗密欧、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提出自己的审美意见,跳出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外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国古人创造的元素真正融入世界。

结合自身在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陈平深感中国在国际机构里的人才欠缺,并提议重视对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最后,提到“引进来”的问题,陈平认为“一带一路”的文化贸易一定是双向的,她建议在经济比较发达且游客较多的城市建立一个世界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博览城,促动文化遗产的转化、创新和发展,丰富游客的活动内容,也让传统手工艺找到好的流通渠道。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走出去智库创始人、合通机器人CEO白桦围绕国际经济形势与“一带一路”的主题,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白桦表示,她和她的团队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三方面的数据观察。一是中国经济风险整体数据评估。走出去智库与牛津经济研究院联合开展了央行经济模型项目,从项目中呈现的全球近百余个国家的经济数据,以及通过经济模型与风险指标体系的评估看来,中国短期内的经济风险形势不容乐观。二是中美经济的数据观察。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的进出口指标走弱,美国的经济指标亦不乐观,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未来两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与欧洲合作的新突破。虽然权威的金融风险评级机构皆对欧洲整体的债务情况持普遍悲观态度,但这样的悲观情绪并不妨碍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有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未来中国可通过在欧洲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入欧洲标准,甚至与欧洲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制定新的通行标准。

赵磊教授谈到,环顾全球,企业战略咨询公司、信用评级公司、会计事务所、传媒集团等代表着高附加值的软联通要害环节,这些领域的话语权一直牢牢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形成了一个个无形的“中心”,发挥着压倒性的行业主导作用。而“一带一路”所代表的数字时代已经来临。这恰好是一个强调共享和利他、打破壁垒与隔阂的“去中心化”时代。因为缺少足够的智力支持,缺少权威战略咨询公司的机构存在,以及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沟通交流机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重复试错的成本高昂。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都胸怀为国为民建言献策的情怀,努力为新时代“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有效的智力把脉与支持。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媒体委员会委员、光明日报内参部副主任赵婧围绕“守正创新,切实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舆论宣传能力”与各位专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着眼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正在实现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到改革者角色的转变。“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合作模式,不仅对于全球治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破解“和平与发展”时代命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赵婧认为,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舆论宣传上,首要明晰守什么正,创哪些新。如何守正,如何创新。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就是我们应守的“正”。而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能启人入“道”、引人悟“道”,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正是我们应该创的“新”。

当下亟需理清思路,全面统筹、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在外交、媒体、文化等多方面有机合作,转变传播语态,分层次切实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舆论宣传能力建设。实现路径可从几方面努力:第一,智库、媒体应广泛参与公共外交机制,发挥自身作用,在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中积极参与发声,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二,哲学社科界需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深层次挖掘其文化内涵,为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一中国方案做最好的诠释。第三,在深化媒体融合发展上着力,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形成立体化全方位传播矩阵。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内容建设是核心环节。故事的背后是“道”,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阐释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逻辑。还要把我们想说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让传播既有“国际范”又有“中国味”。第四,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共建“一带一路”的精神家园。现在美国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退群,正是中国发挥作用的好时机。通过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等,增进相互了解认知,共同协商制定人文交流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使民心相通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第五,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球治理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逐步转变。媒体和智库要携起手来,媒体记录历史,也创造历史。智库研究时代,也推动时代。在全球化新时代,媒体、智库应该肩负起责任,展现时代作为。

赵磊教授对赵婧主任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西方的价值观求同,中国的价值观则是和而不同,二者有明显差异。因此,“一带一路”必须找到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核,才能实现双方的共振。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研究员杨明珠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所以国企的国际化与“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以来,作为一名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企人,杨明珠有以下三个感受:一是“一带一路”的内涵更丰富。除了已经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外,现在的“一带一路”已涵盖了文化、太空、网络等多领域多元素。二是“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危和机并存。三是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式应更多样。

1 2 3
分类: 人文交流 201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