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敏:建构学科、智库、传媒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2019年01月11日  |  来源: 智库论坛   |  阅读量:8897

   可见,用生动的故事,以自我叙述和国际化的视野呈现给世界观众,是讲好中非交往故事的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从非洲来》的成功,更加坚定了非洲研究院用镜头语言表达学术思想的想法。继《我从非洲来》之后,非洲研究院又倾心打造了第 2 部纪录片,这部首部由中非欧三方合拍的大型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邀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尼尔斯·汉博士现场采访,由非洲人自己来讲述这部大历史,深度展示中非关系的真实全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期间,该纪录片在旅游卫视播出。


  让中国形象更美好,是新时期中国智库责无旁贷的崭新使命

  新中国成立近 70 年和中国改革开放 40 余年,实现了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的梦想,当前中国面临着富起来、强起来之后,如何让中国美好的形象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可的重大任务。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强大,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的无端指责不绝于耳,如何把真实的中国、美好的中国客观呈现给世界人民,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让中国形象更加美好,中国学术界责无旁贷。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小圈子自说自话的弊端,中国学术界所生产的知识不能有效满足国家、社会、时代的需求,局限于跟在西方知识界后面亦步亦趋,缺乏原创性话语权的建构,更谈不上国际传播能力。比如,中非友好交往了 60 多年,多少感人、生动的故事随着岁月流逝,随着当事人的逐渐衰老而面临着随风而去直至不被记忆的局面,相反,国际社会对中非交往的恶意揣测却屡见报端。
           建构将学术研究、智库服务与媒体传播三者相融合的发展格局

  刘鸿武院长认为“当前和未来,中国需要重新解释和确认在世界上的位置,在新时代的身份、角色和抱负,在全球治理与发展中才能更好地贡献中国智慧。” 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本体、以智库服务为功用、以媒体传播为手段并使三者融会贯通”的智库建构思路,他指出,国内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要以更具创新性的举措,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机构与思想智库,成为推进中外思想知识双向、平衡、互动的国际传播机构。

  在刘鸿武院长看来,“学科建设为本体”旨在搭建基础性学科平台,积累原创性知识体系,做出民族性思想贡献,补齐结构性学科短板,形成均衡性学科态势。“以智库服务为功用”就是要突破学术停留在小圈子内自说自话的困境,形成对国家社会的实际影响力,并发挥服务功能,弥补中国高校传统学术重大缺陷。“以媒体传播为手段”就是要推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大力提升中国学术国际传播力,在核心对象国形成直接影响力,改变中国海外国家形象,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大型公共外交纪录片《我从非洲来》正是学科、智库、影视三界共同发力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尝试打开了传统学科建设的壁垒,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墙内栽培墙外争光”,不失为智库建设的有效路径。

   着眼新时代发展要求,培植“知华友华”精英

   相比中非关系的蓬勃发展,我国国际研究人才储备不够、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不足,制约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急需加大从事国际合作与研究的“知华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有4位非洲籍学者,他们被聘用为各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或副主任。研究院在为其提供学术平台、科研经费等支持的同时,有意识地做好培养和引导工作,组织其进行十九大等重要精神的学习,定期与其交流中非关系看法。 

   此外,非洲研究院创办的“中非智库论坛”已在中国和非洲举办了 7 届会议,为中非关系发展建言献策,成为中非学术交流与智库对话的机制化高端平台,吸引了大批中非官员、学者、媒体人士参加。

  非洲研究院还主动“走出去”,推动和帮助非洲 10 余所大学、智库机构建立中国研究机构和海外实训基地,招收非洲国家的本科生、研究生,引导外国学者将学术方向转向中国问题和中非关系研究,组织策划编撰“在华非洲人话非洲”“在华非洲人论中国”系列丛书,以“逆向”增强外界对中国的了解。
        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培养“以外传外”使者

  虽然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等成就走在世界前列,但中非关系、中国发展理念等方面仍让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产生了许多误解和猜疑,甚至在本国出现一些阻扰的民意。我国缺乏话语建构和媒体传播能力的短板突显。对此,一方面要加强我国媒体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媒体的国际传媒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培养更多既懂本国语言与思维,又懂中国国情的外国传播使者。 

  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的走红既是意外之喜,也是情理之中。联合导演之一和丹·阿布迪,是来华留学、工作共 12 年的索马里籍人士,影片以非洲人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拍摄非洲人在中国的创业、生活、学习的生动故事,讲述在这个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日常。这不仅有别于以往西方局外人高高在上的视角,更是呈现了平实的故事。也因为如此,目前《我从非洲来》已在非洲多个国家展映,入选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赞比亚国际电影节,影片还计划翻译成非洲小语种语言予以推广。和丹本人还受到英国广播公司(BBC)邀请参加节目,阐述中非关系,反响强烈。可见,中国故事要“以外传外”,用外国人的视角、语言、概念,讲述在中国求学、经商、生活的经历,有意识地将传播方式转变为对方语言,互动传播。 

  未来正来,使命未完,非洲研究院也必孜孜不辍,奋斗不止。

     (原文标题:建构学科、智库、传媒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从纪录片《我从非洲来》 看非洲研究院智库建设之路,参考文献详见《智库理论与实践》官网(zksl.cbpt.cnki.net)全文)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