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评价今天的亚投行在同行和国际社会眼中的形象和位置?对明天的亚投行有何期许?
金立群:亚投行依然是一家新创办的机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所以我们要继续虚心向其他机构学习。但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亚行和其他一些机构非常愿意与亚投行合作,这也是对我们的信任,说明我们达到了与其相当的高标准。我们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每走一步路都要踩在实地,站稳了再往前走,不能急躁、不能浮夸,更不能有妄自尊大的心态。一定要记得,亚投行只是众多国际多边机构中的一员,它还在成长之中。
既要具有国际性,也要体现中国精神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共和国同龄人,完整见证、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征程。在你看来,中国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金立群: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经济层面上说,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力增强,人民幸福感极大提高;从政治层面上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中国人民在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等各方面均更加坚定。与此同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推动中国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此过程中,中国也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方案和力量,并因此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工作履历从财政部,到世行、亚行、中投、中金、亚投行,你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变化有何体会?亚投行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方面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金立群:中国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中国无意将现有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推倒重来。实际上,中国本身就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就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并努力促使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发挥应有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基本上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建构的,而且是70年以前的游戏规则。如今,发展中国家GDP之和已超过全球经济总量一半,过去30年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为世界提供了很多宝贵发展经验,这些经验也应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里得到一定反映。中国认为,一方面要支持现有体系,但同时也需对其进行改革。所以,亚投行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一些资金来弥补基础设施资金不足,更重要的是体现过去三四十年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使得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机制更加丰富。
亚投行(资料图/视觉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你最初的职业抱负是成为英语教授,几十年后却成为了一位国际金融家、外交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你如何看待外因对“今天的金立群”发挥的作用?
金立群:我本人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0年,我研究生将毕业之时,是导师许国璋教授留我在北外任教。但当新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代表权,急需年轻员工到世行工作时,又是他推荐我进入财政部,随后去往世行。许国璋教授当时对我说,“中国有200名高水平英国文学教授可能就够了,但从事国际经济金融方面的人才还严重短缺,特别是那些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人才。”他还向我保证,“如果你以后想回到母校,我们始终欢迎你,你可以出去试试。”事实上,在少年时代,我所看到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所能够设想到今后自己从事的事业领域也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看到如今中国广泛参与世界经济金融合作,更不可能预计到今天要做的事情。
然而,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影响力逐渐扩大,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想一想,自己做什么事情能为国家带来更多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每个机构或多或少都会打上其领导者的印记,你的气质如何与亚投行发生“化学反应”,你希望给亚投行打上什么印记?
金立群:亚投行的文化,既要具有国际性,也要体现中国精神。作为一个国际机构,亚投行现在有来自近50个国家的工作人员,这一数字明年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这些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他们都带着自己民族的深刻烙印,要让他们在一家机构里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就需要文化的融合。我们中国人注重互相尊重,畅所欲言,我希望这一特点在亚投行中得到体现,所以我尊重所有人,从高管到保洁工作人员均是如此。为了少犯错,特别是不犯大错,亚投行每一个决策都要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民主决策。此外,廉洁也是我们特别强调的文化之一。中国政府打击腐败的力度非常大,作为中国人领衔创办的机构,也一定要把清正廉洁作为一块招牌。
我是喜欢读历史的人,也从中总结出一个体会:任何个人智慧和力量都是有限的,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把事情办好。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便再一次证明,许多颇具能力的企业领导人在将企业从弱小带向强大后,亦有可能让其再从强大走向灭亡,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教训。
(本文为《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俞岚 、王恩博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专访,首发于总第883期《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