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多边疆战争:未来战争的可能形态
2021年07月14日  |  来源: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  阅读量:6392

02 冷战后战争形态的演变

冷战结束以后,人类社会最大的变化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是两个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概念。没有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可能推进得这么快;没有全球化,信息化的成果也很难像今天这样普及。这使得冷战也失去了信息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国之间的界线不再是传统的国界线,同盟体系的战略意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信息化进程使得现代战争失去了神秘感,也使得传统的战争理论、技能和决策艺术失去了很多用武之地。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误解、恐惧和对力量对比状态判断的不确定性,是很多战争和冷战发生的重要因素。但现在,信息的获得不再是难题,难的是信息加工的能力和时效性。从战争手段上来看,人类战争也因此经历了从能量主导时代向信息主导时代的过渡。在能量主导时代,信息只是能量的附属品。在信息主导时代,信息本身就成了决定战争成败的核心因素。在海湾战争时期,前线作战的美国人有几十万人,仍然体现为前方重于后方的传统作战态势。但海湾战争以后,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到利比亚冲突,美国作战形态都出现了后方信息分析指挥人员重于甚至是多于前方作战人员的现象。无人机出现以后,在前方甚至还出现了零作战人员的现象。正因如此,作战形态从平台对抗,即飞机对飞机、坦克对坦克、军舰对军舰的传统对抗,让位于体系对抗。在作战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作战平台与后方联系在一起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指挥体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作战武器效能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主导式的战争模式,正在向信息战的新模式过渡。在信息战模式下,信息能力的获得与剥夺,本身就可能是战争起点和终点。

在信息化时代,战争的工具也发生了变化。 从陆地、海洋、天空、电磁向外空延伸的战争场所和领域中,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现在,网络空间不断拓展,重要性也不断上升,逐渐从现实世界的一个附属物演变成一个新的平行空间。 这使得战争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地理限制,还使得文化、语言等传统上的低级战争要素成为更加重要的国际政治因素。

全球化,尤其是生产链条的国际化,使得各国普遍失去独立自主的战争资源。早在1909年, 英国记者安格尔就在一本《欧洲虚无的幻觉》的小册子中,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间的商业 和金融联系已如此紧密,以至于没有哪个理智的国家胆敢发动战争。虽然安格尔的理论是失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对战争的选择和形态就没有影响。二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迅速向生产链条的国际分工方向发展。各国间进行的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和生产要素之间的交换,而是不同生产链条之间的交换、合成和一体化。这使得各国,包括各大国都失去了生产链条的完全控制权,也都因此而产生了影响他国产生战争能力的权利。换句话来说,生产链条的国际 分工这一更深层次的全球化,从主权国家手中接管了或至少是部分接管了战争资源的分配权。所以,中美冲突一起,美国首先想到就是制造业回流,就是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其实质就是要从全球化手中夺回更多的战略自由和战争资源支配权。

全球化对战争形态的影响,不亚于甚至还要高于核武器的产生。核武器的威慑功能超越了战斗功能,使得冷战成为必然。但冷战成为现实,则主要是由于美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经济、科技和军事体系方面的相互隔离与独立。事实上,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畅想过冷战后的美苏关系和国际秩序。罗斯福总统认为,把美国社会主义化,把苏联资本主义化,都走一条偏向中间的路线,将会使美苏两国意识形态上相向而行,从而有机会避免冲突,实现和解、共存。但最终,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太大,简单的调整无法弥合分歧。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体系上的相互独立,又使得进行冷战对于双方来说成本都非常低。美苏两国如果相互调整以适应对方的话, 将可能支付比进行冷战更加高昂的国内成本。所以,美苏相互隔离、独立的经济科技体系,既是冷战发生的前提,也是冷战发展的基础。换个视角来看,冷战也是全球化的一种形态,即局部的全球化。美国和苏联都努力建立起自己的经济 体系,美国、日本和欧洲盟国的经济实现了空前 的整合与一体化。冷战的象征是核军备竞赛和代理人战争,但其基础则是两个局部全球化体系之间在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长期竞赛。当一方的经济模式不能维持自己体系内的内循环时, 就必然向对方寻找出路。在实践中,苏联高度集中、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受到生产要素供 应的限制而不能维持时,冷战行将结束。全球化由此跨越了意识形态界线,从局部全球化阶段迈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阶段。

因此,终结冷战的是全球化进程。美国本来认为自己是冷战的赢家。从主权国家的视角来 看,从一个短期内来看,也仿佛如此。从1991年 到2008年,美国处于独霸的地位。但是,全球化 进程的继续发展,则削弱并分散着美国的霸权优 势。一方面,全球化导致生产效率的平均化,新兴国家纷纷崛起,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 发展。另一方面,美国在利用全球化进程统治世 界时,也同时被世界反向牵制,最终形成了一种美国既领导世界、又被世界所融解的新现象。美 国本来想使世界美国化,但同时也出现了美国的 世界化。这在生产链条的国际分工,以及美国国内人口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体现。美国日益从世界的一座灯塔,变成世界的一个缩影。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实体战争,尤其是在大国之间,失去了可能性与可行性。生产链条的国际化分工,导致任何国家都不具备控制自己战争物资供应的全部能力, 甚至也不具备冷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武装力量就将让位于经济、社会等领域,成为大国间战争的主要场所。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认为的,在亚洲,经济而非军事,是战略博弈的主要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战争,尤其是大 国间战争的形态,到底如何?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