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欧洲观察(四)| 中欧在“碎片地带”的竞争与合作
2021年05月18日  |  来源:中欧关系研究中心  |  阅读量:7852

张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

中欧在欧亚大陆可能面临短期的地缘竞争,然而从长期看,这一地带可能成就中欧的合作。

第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着一种新的战略走向,对中国而言是“西进”的战略走向。从长历史周期来看,也许代表着中国从海洋文明向大陆文明的“回归”。从最初的战略设计来看,“一带一路”从中国出发,另一端指向欧洲发达经济圈,当中便是欧亚大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指向中欧在欧亚大陆的合作。“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没有指向美国。

第二,“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一区域,取得早期收获,不是单靠中国主观愿望能做到的,也绝不是凭借欧盟主观愿望能够阻挡的。这是由于这一区域出现了“治理空间”:一是原有治理主体治理能力和意愿的下降,造成公共品供给不足,既包括发展公共品,又包括安全公共品;二是该区域原有制度的失效。这就带来了权力和制度的空间。这里还涉及俄、美。

第三,短期看,中欧在这一区域面临地缘竞争关系,欧洲对华的认知处于这一阶段。然而,长期看,中欧在这一区域合作空间广阔。这将取决于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其实就是接受中国崛起的过程。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是欧洲如何平衡对华政策中的利益取向与价值观取向;二是欧盟的内向化程度(对外战略)和内卷化程度(国家内部、欧盟内部)。

张晓通(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欧洲最大的恐惧就是沦为地缘政治上的“破碎地带”,欧盟外交政策的一切出发点也是为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警告欧盟,随着中美竞争关系的升级,欧盟正面临从“地缘政治上消失的风险”。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随着“地缘战略竞争的重生,欧洲可能沦为其他大国的游乐场”。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索尔·科恩将“破碎地带”(Shatter Zone)形容为地理上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既在内部深刻分裂,又在大国竞争的夹缝中求生”。科恩认为,在20世纪40年代末,中东与东南亚算是两个“破碎地带”,未来还将出现的“破碎地带”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另一个可能的地方是从波罗的海经东欧到巴尔干的新/旧地带;还有一个可能的地带是从外高加索经中亚的地区,这里与“心脏地带”接壤,但对西方、中国以及俄罗斯很有吸引力。欧洲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主要源于其地理位置。从地缘来看,东欧位于大西洋与欧亚大陆两大地缘战略板块的结合部,即麦金德(Halfors Mackinder)所谓的“地缘政治枢纽”。麦金德断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西欧则被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称为“边缘地带”(Rimland)。欧洲处于陆地和海洋的边缘,被视为“可争夺的区域”(debatablezones),是陆权与海权角逐的区域和纷争频仍的“破碎地带”(shatterbelts)。这种敏感性与脆弱性使欧洲充斥着大国竞争与冲突。历史上,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力量博弈的前沿阵地;冷战后,中东欧更是欧美和俄罗斯等地缘政治玩家争夺的生存空间和战略缓冲地带。中欧要避免成为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对手。2019年欧盟委员会在《欧中战略展望》文件中没有将中国定位为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对手。

但实际上,中欧在地缘政治上的矛盾已经越积越多,尤其是在科恩谈到的一些“破碎地带”,包括从波罗的海经东欧到巴尔干的“中欧地带”、中东、东南亚、外高加索到中亚。在这些“破碎地带”,中欧亟需管控竞争,加强合作。中欧亟需开展“地缘战略对话”。欧委会已经将自身定位为“地缘政治的欧委会”,欧盟的外交战略已经高度“地缘政治化”。欧盟正在大力推进印太合作战略,中欧之间在地缘政治上的竞合关系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中欧关系的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中欧之间亟需开展“地缘战略对话”,减少地缘政治误判,增进地缘经济合作,尤其是在地缘政治上的“破碎地带”开展合作。有必要指出,一个地缘政治上分裂的“破碎欧洲”不符合中国的战略意义,但中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也不是“免费的午餐”,欧洲需要在中国的核心利益关切上对中国“投桃报李”。

张屹峰(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

首先,中欧合作的难度和障碍增加,但双方合作的机会与空间仍然存在。欧盟在涉港、涉疆以及南海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的介入加深,双方实现合作的内外环境恶化,合作的政治意愿下降。中欧实现合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相互尊重对方的核心关切和利益。

其次,欧盟对华战略强硬姿态具有多重考虑,需要辨证地分析对待。在地缘政治回归和大国博弈上升的背景下,欧盟通过采取强硬姿态和行动,彰显其作为世界主要力量中心之一的政治地位。同时,存在以强硬姿态换取中国让步妥协的投机心理。而且,欧盟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明显受制于民主选举和政治正确,具有实现欧盟内部动员、提升凝聚力向心力的考虑。

再次,妥善处理影响中欧关系的第三方因素,尤其是美国与俄罗斯。当前中欧关系的发展态势,明显受到美国对华政策和美欧对俄政策的深刻影响。中欧关系的底线在于避免第三方因素引发矛盾冲突,避免欧盟选边站队,争取欧盟发挥建设性作用。

最后,避免对号入座,杜绝主动树敌。对于欧盟提出的“欧亚互联互通计划”、欧日“互联互通伙伴计划”、欧盟与印度“互联互通伙伴计划”等,既要看到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观意图,也要重视其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的客观效果,更要看到欧盟的经济考量。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