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一带一路”五周年回顾与展望
2018年11月21日  |  来源:联合早报  |  阅读量:8149

       “一带一路”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亚等国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地缘政治逻辑(这里主要是印度和西方的关切)。地缘政治的存在,并不是说所有这些地方不能去,而是说,中国必须设计更精细的方式“走出去”。例如,这些年一些人过度相信多边关系,搞什么都要多边。
但是,多边如果搞不好,就会被多边之外的国家视为“抱团”,对其他国家构成挑战。实际上,就经济发展和贸易来说,双边往往比多边更有效、更公平,同时双边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大大减低。

 基础建设须利及当地社会百姓
       规模问题。“一带一路”以国企为主体,所从事的基建工程往往规模过大。规模过于巨大,对所在国来说,就具有国家安全的考量。迄今为止,很多国家的政治一旦发生变化,中国的工程就被迫停工。尽管这些国家大多以环保方面的原因来停工,但实际上是背后的国家安全考量。而另一些国家(越南是一个典型)绝对不会容许中国的大工程进入,更是为了国家安全的考量。这不仅仅是这些国家本身的国家安全问题,更是其邻居的国家安全问题,即地缘政治问题,例如印度对中国在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工程的关切,甚至甚于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本身。
        规模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经济方面的问题。例如,资金量过大而不可持续。项目的不确定性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一些大项目一旦开工,很快演变成“无底洞”,而国家因为种种原因,又不能像民企那样计算成本,这必然对国家造成无穷的金融负担。即使在项目完工之后,如何维持如此大工程的运作也是一个问题。这不仅会产生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会产生政治方面的问题。又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关系。
        庞大的国有企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实体,和其他实体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国企既不向其他类型的企业开放,其他类型的企业难以参与国企投资。中国的民营企业很难受惠于国企,而对当地国家来说,这些国企的存在就有某种“威胁感”,至少是“不理解”。
       基础设施工程和民生经济的脱节。从中国自己的经验来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民生经济必须结合,才能诱发经济活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有了产业园区和制造业等的发展,地方老百姓就会有就业,地方政府就会有税收。但这并没有发生在“一带一路”上,至少还做得很不够。当地的老百姓甚至地方政府的感觉会如何呢?老百姓看到土地被征用,环境被影响甚至破坏,但自己得到什么?地方政府也有类似的感觉。
       “一带一路”主要是当地中央政府和中国国企的关联,而不是中国国企和当地地方政府及社会的关联。这使得当地社会和地方政府感觉不到自己是这些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如果他们感觉到自己有所损而没有所获、所获不多或所获不公,他们就会对“一带一路”产生负面的看法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情绪更容易受外来力量(主要是西方或当地对中国不友好力量)的影响。
       针对这些现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在纪念“一带一路”五周年时特别强调指出,“一带一路”要惠及当地社会和老百姓。这是问题的核心,必须面对。
       “一带一路”是一个长远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不可能不交些学费。遇到一些困难就失去信心甚至自我责难,或者看到一些成绩就洋洋自得、自我膨胀,都不是好的态度。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做得持久、做得更好。
      “一带一路”以国企为主体,所从事的基建工程往往规模过大。规模过于巨大,对所在国来说,就具有国家安全的考量。迄今为止,很多国家的政治一旦发生变化,中国的工程就被迫停工。尽管这些国家大多以环保方面的原因来停工,但实际上是背后的国家安全考量。而另一些国家(越南是一个典型)绝对不会容许中国的大工程进入,更是为了国家安全的考量。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1 2 3
回到顶部